群山环绕中,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吉娜羌寨坐落在半山腰上, “吉娜”的意思是“美丽的女神”,而“吉娜羌寨”即为人间仙境。这个寨子不过是灾后短短半年的时间重建的,装饰一新的碉楼、阿姐们鲜艳的羌族服装、大红的羌绣挂饰和红灯笼,眼前热闹的羌寨给人恍若隔世之感,片片废墟已不再,往日灾难的阴影也渐渐烟消云散,羌绣文化也就随着新建的寨子得以重生。
“5·12”地震发生后,原来的吉娜羌寨全村28人遇难,房屋全部被毁。碉楼、水利系统等大量羌族文化遗产被埋。除了大禹纪念馆得到及时抢救,基本保持了原貌以外,其他馆藏的珍贵文献资料全被地震掩埋在废墟里。很多孤品,已再难寻觅踪迹,作为羌族文化重要部分的羌绣文化也在这次地震中遭到沉重的打击。
“太可惜了,我花了好久整理的羌绣资料都埋在废墟中,多少年的心血就这样说毁就毁了。”热爱羌绣的阿姐心痛地说。地震前,阿姐利用闲暇时间和隔壁的老阿妈学习刺绣,并记下了很多绣法和心得。
北川原有十几个老释比(“释比”是羌语的音译,意为羌族中的神职人员,从事祭祀等活动——笔者注)。每个人都是活的历史书,在这场地震中也有死亡和失踪。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族文化研究所著名的谢兴鹏教授,也在地震中失踪。
地震对羌绣的打击是致命的。羌族是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对于民族文化的记录,只能通过一代一代口头的传递。
“我一点也不会了,阿奶本来还会一点点,原来在世时每天她还会教孩子们讲一讲,现在家里都讲四川话。”羌寨中一个羌族小伙子说。
何国良坐不住了,地震前,他应聘于河南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出任总经理,年薪12万元。“5·12”地震后,意料不到的灾难彻底打乱了他的生活,家园被毁,与亲人失去联系,震后仅仅两天,他心急如焚地赶回北川,毅然决然地辞掉工作后,何国良将10万元的积蓄全部捐出,又通过贷款等方式筹集到10万元开始创业。为了全面深入了解羌族的文化,何国良走访北川片口、青片等20多个乡镇,了解羌族历史渊源、文化及变迁,学习羌绣古老针法及民族的民风民俗。
2009年10月,在县文化旅游局、文化馆、北川羌绣推进办、羌绣协会的帮助下,何国良成立了北川莎朗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还在吉娜羌寨有了绣品展示区“云云羌”。随后,他又利用自己所学,创新改良古老针法,羌绣的文化得以传承创新。
在上海世博会上,何国良的“云云羌”代表北川羌绣被邀请进入世博会展览,它是全国剌绣领域唯一被邀参展的。此外,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区,每个省份只能安排一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而北川羌绣展览展演时间破例长达一个月零两天,这在世博园是绝无仅有的。“因为羌绣的绣法技术很多,最终产品种类多样,所以我们的羌绣产品还未完全定型,研发费用很高。”
谈起羌绣的发展前景,何国良满怀信心:“以后不仅要走高端之路,生产高端艺术品和服饰等,追求羌绣的质的飞跃,同时兼营小纪念品,实现羌绣销售量的提高。”
华北电力大学 郑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