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从1998年开播至今吸引着诸多拥趸的眼球的《锵锵三人行》,最近一段日子,似乎已将调侃式的“俗人闲话”降格至“八卦”,往日“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豪情,悄然衍变成为三个男人(有时是二男加一美女的组合)略带庸俗的戏谑式谈话。
俗人闲话没什么不好,至少它将某些严肃的新闻热点以轻松的方式表达,确实达到了融汇信息传播、制造乐趣、辨析事理于一身的目的。
但作为一档从平民视角出发探讨热门新闻事件的节目,《锵锵三人行》似乎难逃大众媒体泛娱乐化的命运。尤其在涉及明星、情感与性方面的问题时,《锵》的近期表现,似乎想表明:懂得娱乐才是王道。
这对从节目创建伊始就追捧《锵》的铁杆观众来说,并非好事。就好比是当你试图用光艳明亮的落地镜制造出让房间变大的效果,为的是吸引更多人走进来时,有一部分人可能就会因空气污浊而悻悻离去了。至少对我来说,《锵锵三人行》所带给我的享受,就是它能够交流自由观点却不掩饰嘉宾真实性情的谈话氛围——宛若平常与三两好友聚会一般自在,而绝非一种带有低趣味的双向调侃。
毕竟,一味追求娱乐元素以满足受众的单纯感官愉悦,似乎有失《锵》的水准,亦忽视了其自身的文化意蕴和寓教于乐的初衷。而当受众观看《锵》已经等同于观看一档聊八卦的娱乐节目,面对谈话嘉宾的“畅所欲言”已经渐渐产生了思维的疲软性时,谁又应该来为其趋于同质化和低俗化的结果埋单?
作为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确实宝贵。或许,《锵锵三人行》所走的本不是严肃新闻路线,我们不应对其要求太多;又或许在当下电视新闻日趋软化的大背景中,选择一条“灰色地带”是明智之举。 但“灰”多了,也就走味了——走的不仅是节目定位,还有在最开始对《锵》抱有殷切期望的观众们。
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对于《锵锵三人行》节目的微妙转变,我感到了一丝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