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4月05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对话

魏立刚:艺术品市场乱象谁之过

本报记者 骆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05日   11 版)

    人物档案

    魏立刚,1964年生,山西省大同市人,知名抽象艺术家,亚洲艺术基金会副主席,个人艺术纪录片《溪魔,汾河宠你》曾引起舆论关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西蒙基金会等机构收藏。

    对话背景

    在持续火爆的艺术品市场上,怪事不断上演。

    近日,有媒体披露,一年前以2.2亿元拍卖成交的“汉代玉凳”,实为2010年在江苏邳州制作而成。去年年底,在一起涉及文物造假的巨额贷款诈骗案中,经由5位顶级专家鉴定,评估价高达24亿元的“金缕玉衣”,实为零散玉片所制赝品。事发后,专家们承认评估时甚至未打开所鉴“文物”外的玻璃罩。

    艺术品市场缘何造假不断?艺术品鉴赏将走向何方?近日,就相关话题,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魏立刚。

    中国青年报:艺术品投资市场的混乱与无序已是不争的事实。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魏立刚:艺术品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为公众提供一个审美样本,而不是成为投资理财的中间品。然而,我国艺术品市场目前正处于长时间发展断层之后的井喷期,瞬间而来的暴利导致了整个市场的无序和混乱。这是艺术品投资市场发展带来的副作用。绝大部分艺术品投资者的本意不是个人喜好,而是为了获利。现在,艺术品投资已经成为可与炒楼、炒股相媲美的理财方式。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奇怪的现象,比如造假泛滥。很多经由知名拍卖行、专家、画廊经纪人甚至名家后代之手的艺术品仍然是赝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所有人都将艺术品当做理财中间品时,它们的真假已经无关紧要了。比如,一个人以50万元的价格买入一件艺术品,只要他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就会很高兴。同样的道理,他的上家或者下家如果能以同样的方式获利,那么对这些人来说,艺术品的真假好坏又有何妨?

    目前,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一些人甚至是在集体造假、知假卖假。

    中国青年报:出现这种现象,是否因为法律及制度上存在漏洞?

    魏立刚:比如,按照现行的《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因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限为一年。”

    也就是说,只要拍卖机构事先声明不“保真”,买家就必须自行承担所买文物的真假风险。有这样一则“免罪金牌”的存在,在一些情况下,拍卖行当然不会主动声明对标的“保真”。这条法律漏洞,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赝品横行的现象。我记得,在一次拍卖会上,标的物是一件有皇帝题跋的绘画作品。然而,稍微懂行的人都能发现,皇帝题跋的印章甚至都不是盖上去的,而是造假者用毛笔蘸着朱砂描摹的。

    一些名家的后代,也会参与到造假当中。名家后代手中往往有作品图册。投资者普遍认为,图册上出现过的作品一定是名家的真迹。然而,用来鉴别真伪的图册本身也可能造假。举一个例子:如果造假者通过出售赝品能得到500万元回报,那么他自然愿意以50万元买通名家后代,让这副赝品出现在所谓的“图录”上。

    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真真假假的艺术品市场。

    中国青年报:除了扰乱市场秩序,赝品横行还有哪些危害?

    魏立刚:我认为,造假最重要的危害是混淆视听,造成艺术标准、审美标准的混乱。很多真正好的艺术品我们反而看不到了。这样一来,艺术品引导大众审美的功能将被极大削弱,因为好与坏的标准都混乱了。

    中国青年报: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魏立刚:我觉得,归根结底是利益所趋。我想,随着人们对文化投资理解的日渐成熟,境况会有所改善。由于艺术品无法以实用性来衡量好坏,因此,我们很难用明确的标准来评判它们。但是,翻看艺术史我们会发现,真正留下来的作品一定是歌颂伟大、光明、美好的。也许因为短期利益所趋,配角会成为一时的主角,但无论怎样,为了迎合市场,歪七扭八、标新立异的东西也不可能成为美的标准。

    现在,审美秩序的混乱出现在很多领域。比如我们看唱歌、跳舞节目,很多时候是关注谁的声音最高、谁跳得高、谁的动作最能挑战极限。其实,无论是绘画、书法、歌唱,最终是为了表达精神上的东西。动作、笔法、声音、表情的夸张可以瞬间吸引眼球,满足观众口味,但整体而言,并不是一种美。作为表演者,你的能量只有100分,你将30分都花在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上,还怎么有精力去开采刻画深层的灵魂呢?已故钢琴大师古尔德在演奏时,双眼迷茫,在钢琴前自言自语,所有能量都注入到琴键里,这才是灵魂的倾吐。如今,很多人似乎更喜欢“咋呼”的艺术。

    当然,市场的开放也有好处。比如,宽松的市场氛围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一些产自民间,带着质朴气质的艺术品也有了展示的机会。审美的包容性对艺术品市场发展非常重要。

    中国青年报: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与其他一些国家比较成熟的市场差距在哪里?

    魏立刚:国内一些艺术家,一去某个地区,便能卖出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作品。但是,一走出国门,便立马缩水,因为缺乏足够的分量。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我们引进了很多专家、学者,派出大量的管理者出国培训,但效果并不理想。

    我觉得,问题的症结在于艺术人才的欠缺。国内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文化课薄弱而转攻艺术,这就导致了一个奇怪的逻辑:艺术队伍的战士似乎从一开始就是劣等兵。事实上,这个逻辑是不应该存在的。这就好比说,毕加索比伽利略差很多。但其实,二者都是一流的人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就不必奇怪为什么很难遇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国际水准的作品和人才。

    中国青年报:你怎么看待艺术创新?

    魏立刚:艺术是需要现代化和创新的。我觉得,艺术家最大的贡献应该在于建立一种新的艺术模式。如果只是模仿国外,我们是不会有出路的,我们必须创造出自己的东西。当前,艺术领域的诸多无序与混乱,说到底还是源自人们内心的浮躁不安与急功近利。

本报记者 骆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4月05日 11 版

别把民营养老机构挡在门外
魏立刚:艺术品市场乱象谁之过
小剧场话剧为何被“拍砖”
给农民工的孩子增添生活的色彩
黑瞎子岛启动边防治安管理
重民轻刑现状亟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