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30年中青报的饭菜,很想看看做饭菜的人。”这是山西晋中读者朱爱萍在申请参加2012·《中国青年报》读者圆梦行动时留下的最简单、最朴素的愿望。带着这个藏在心底30多年的“梦想”,人到中年的朱大姐两赴北京海运仓2号,圆了自己“青年”时的梦。
从2012年3月起,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相继走进中国青年报社的大院,做一日中青报人,体验记者的采编生活,与心目中的名编名记面对面,圆属于自己、属于一名普通读者和报纸的“梦想”。
这是一次读者梦想成真的旅程,也是一次中青报人同步“追梦”的征程。
中青报始终与读者同行。回顾《中国青年报》61年的办报史,既是一代代中青报人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新闻理想奋斗史,更是千千万万读者一路相伴、共同成长的阅读史。
近两年来,从寻找“金牌读者”到读者俱乐部成立,《中国青年报》持续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千千万万热心、痴心的读者。读者对这份报纸还有怎样的期待和希望呢?
带着这份追寻,我们心怀敬意、满怀感恩,再次启航。2012年新年伊始,读者俱乐部启动2012·读者圆梦计划,公开向读者征集与《中国青年报》有关的梦想和心愿,同时,请读者对《中国青年报》的办报和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广大读者和网友的热情,超出我们的想象。圆梦计划启动后的短短20余天,我们收集到与本报有关的“梦想”留言达1万多条,“金点子、好建议”500多条,参与读者万余人。在征集和汇总的基础上,我们于2月8日正式推出五大“圆梦行动”:做一日中青报人、赴中青报实习三个月、当一回中青报编辑记者、与心目中的名编名记面对面、获得本人个性化水晶报。
“秉持报格,坚守理想;珍视读者,扶立青年。”著名媒体人、爱心公益人士邓飞这样评价读者圆梦活动。
几个月来,报名圆梦行动的读者突破千人。从3月起,依次在报社举办的各项圆梦行动将活动一次次推向高潮。3月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读者走进海运仓2号,做“一日中青报人”。那一天,他们梦想成真。3月22日,首批“赴中青报实习三个月”圆梦大学生名单公布,从4月起,他们开始为期3个月的中青报实习生活。第二批实习生也将在6月陆续抵达。4月26日,又有20位读者参与到“当一回中青报编辑记者”和“与心目中的名编名记面对面”活动当中来。
每一次读者来报社圆梦,海运仓2号都喜气融融。“我经常看屋檐下的文章。”“能给我签个名,合个影吗?”“原来曹林老师这么年轻!”“这就是《永不抵达的列车》的作者赵涵漠啊!”欢迎仪式上,读者第一次面对素未谋面的编辑记者却毫无生疏之感,争相向编辑记者索要签名,合影留念。在观看报史长廊的经典版面、报道和图片时,读者时而聚精会神地聆听,时而驻足沉思,徜徉在60多年中青报的报道历程中。读者来到报社采编部门、印厂、新媒体发展中心参观,解读中青制造的生产“模式”;走进报社食堂与编辑记者共进午餐,体验报社的工作和生活。座谈时,读者和编辑记者或共叙编读情谊,或共话热点问题,读者心中长存的疑惑也得以一一解答。
朱爱萍终于了解了中青报一顿顿大餐背后的“烹饪”过程,又与心交已久的“大厨”从玉华见面。部队读者王群,因读中青报与自己的心上人结缘,终成眷属。自己也从一名南下打工者,成为一名部队宣传干事。他说,自己将会把与中青报的情义,在自己所在的部队代代传承下去。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分院新闻学教师肖灿,初中时看墙报,被中青报的一篇文章深深吸引。他在给学生上课时,经常把中青报报道作为教材,教育学生更有担当、更有社会责任。郑州九中教师王大昀与教育科学部主任堵力就自己关注和思考多年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武汉大学的尧遥、北京科技大学的季炼、中国传媒大学的完颜文豪也纷纷走进自己向往的体育部、法治社会部和特别报道部,跟随编辑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新闻采编实务课。
正如报社副总编辑梁长春所说,“帮读者圆梦,也就是帮我们自己圆梦!”读者对这份报纸始终怀有期待、抱有梦想,这也正是一代代中青报人孜孜以求、不断追寻的“梦”。圆梦行动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读者对报纸的赞赏、期待,建议甚至是批评;我们看到许多读者对某位报人的熟悉、认知和敬意,对某篇报道的烂熟于心,甚至刻骨铭心;我们看到了中青报成为许多读者日常生活的重要伙伴,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从而改变其价值追求、人生轨迹。这些让我们备受鼓舞和鞭策,更深切体会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同时我们也从中汲取办报的力量和智慧,明晰前行的方向。
职业教育版主编梁国胜在活动当天的微博上写道:胡波提出的21个问题使我对职业教育又一次进行了深入思考。读者是上帝,眼里要有读者。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刘万永则表示:“这样的交流对中青报记者和读者而言有不同的意义。对于记者来说,和读者贴近交流能了解读者切身所想。知道读者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才能让报道更有针对性。”
“正是因为有读者的支持和鼓励,一代又一代青年报人用热情与智慧,用理性与责任,坚守着理想主义的高地,传承着爱憎分明的品格,担负着‘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崇高使命,薪火相传,坚毅前行。读者的期待与赞赏,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中国青年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陈小川曾说,真心希望有更多认同中青报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读者与我们越走越近。中青报将永远把读者放在心上,奉献给读者最用心的报道,提供给读者最诚挚的服务。
年轻人喜欢做梦,年轻人喜欢追梦,有梦在,就有我们的青春在。追梦,让我们永远年轻!
六十年一甲子,风华正茂!在读者的相知相伴下,已经走过61年的《中国青年报》,将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愈加青春激昂,奋发前行!
张洪涛 实习生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