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5月1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回家的感觉真好

常河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11日   04 版)

    在报社门口,卸下肩上的背包,拍拍身上的风尘,我抽出一张湿巾,仔细而认真地擦了擦脸和手。立正站直,行注目礼,然后,对着火红的“中国青年报”五个大字,对着中青报的办公楼,对着中青报的大院,深深鞠了三个躬。

    4月25日晚上10点26分,我一路不停从河北省会石家庄,怀着一颗朝圣般的心,赶到北京海运仓2号。默默无语中,满怀虔诚和崇敬。

    读着中青报长大,读着中青报我从一名大夫转型为一名记者,中青报改写了我的人生。

    躺在宾馆的床上,20多年的读报生活历历在目。《生命的支柱》、《倾斜的金字塔》、《五叔五婶》、《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一篇篇经典报道在脑海中轮番跃现。想到第二天就要跟冰点周刊主编徐百柯老师面对面,想着我准备的一大堆问题……向来一挨枕头就能睡着的我,彻底失眠了。

    “海运仓2号,回家的感觉真好。”同来圆梦的河北大学研究生张红光,也沉浸在兴奋之中。20多年了,这也一直是我的心声、我的梦。

    我参加过数不清的会议和活动,不同的是,中青报首先介绍的不是领导,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代表。在介绍我时,不仅介绍我自费订阅报纸18年,几乎收藏18年来的每一期报纸,还展示了我多年的中青报手抄本和收藏的图书、光盘等。中青报不仅记得我们,而且还记得那么清楚。

    “那是一个冬夜,小小书房内,炭盆里生着火,傅斯年穿一件厚棉袍伏案写作……”

    翻开多年前我的中青报手抄本,还能读到上面的文字。承载上述文字的《冰点周刊》钩沉栏目,让我记住了徐百柯的名字。

    尽管平日熟读中青报冰点周刊,但我依然翻出昔日冰点文章和徐百柯老师的《民国那些人》予以通读。加上赴京途中的思考,我先后准备了70多个问题。

    下午两点,握过百柯老师厚大有力的手掌,我们从钩沉傅斯年、叶企孙,到冰点创刊至今的核心价值追求,再到如何选题、如何在采访成稿过程中实施编辑记者间的互动、如何降低选题敏感阈值、如何让特稿更好看更吸引人等方面畅谈。

    徐百柯老师以《北京爱与病》、《献给生命的礼物》、《永不抵达的列车》等数篇冰点特稿为例,从选题、采访、写作、编辑等各个环节给我进行了详细阐释。

    “关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依然是冰点主要的定位,而且,这样的选题,对当今社会来说,还不够多。长期以来,冰点一直苦苦寻找那些能够让读者看到这个时代模糊背影的经典意象。”徐百柯说,“冰点就是一个手工作坊,精心制作每一个环节,对文字和文章的结构反复打磨……”

    我沉浸在收获的兴奋中,同百柯老师一直谈到很晚。

    (作者系现代物流报社记者、中国青年报银牌读者)

常河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5月11日 04 版

我与《中国青年报》的故事
梦想让我们永远年轻
回家的感觉真好
直面做大餐的大厨们
春天 和中青报有约
两年之约
再见 我的恩师
读者感言
微博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