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1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再见 我的恩师

杨汉廷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11日   04 版)

    又一次得到中青报编辑记者的指导。与20多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在报社,在中青报的编辑记者身边。相同的是,中青报的编辑记者还是那么热情,那么认真,那么耐心。

    20多年前我在乡村小学任教,当我第一次向中青报投稿,第一次向报社编辑记者求教时,他们“有问必答、来信必复、来稿必看、择优录用”的承诺和言行一致的品德,让我非常感动。

    我曾经就“投稿一定要盖单位公章吗”、“什么样的新闻才有价值”等问题去信咨询,均得到中青报编辑记者及时而又详细的回答。

    正是在这样的接触中,我的新闻写作能力和水平逐渐提高,我也从一名中青报的读者,成为一名作者,从此走上专业记者的道路。

    曾经多次想过,到北京去看看中国青年报社在哪里,看看中青报的编辑记者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有影响力的新闻,拍出那么多有震撼力的新闻图片。4月26日,中青报又一次继承了“开门办报”的优良传统,让我这位普通读者走进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走进报社编辑部,圆一个盼望已久的梦。

    我圆的梦是“当一回中青报编辑记者”。当我走进法治社会部时,如同走进了一个大家庭。郑琳、杨亮庆、滕兴才、王俊秀等编辑记者热情接待了我,有的招呼我坐下,有的给我泡茶,有的跟我拉家常,谈工作,征求我的想法和意见。

    杨亮庆老师向我介绍了中青报在法治社会方面的着眼点,一篇稿件要经过哪些程序最后变成版面文字。王俊秀老师找来一叠全国各地读者反映问题、要求维权的来信,让我来选取哪些具有新闻价值、值得去采访的题材。

    晚饭后,我来到总编室观看夜班编辑审稿、排版、校对等程序,见证了从初稿到最后输出报纸小样、大样的全过程。为了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标点,几位夜班编辑经常要经过多次斟酌,反复推敲。他们说,夜班编辑是报纸出版的最后一道关卡,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等到整份报纸所有版面基本定稿,已是凌晨1点多钟。

    梦圆了,就要离京返程了。我驻足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凝望报社门口“中国青年报”5个鲜红的大字和办公大楼,依依不舍,思绪万千。短短的3天时间,我看到了中青报的担当与责任,看到了编辑记者老师的敬业与奉献,更看到了中青报对读者的那份情和义。

    (作者系江西省泰和县广播电视台记者、中国青年报银牌读者)

分享到:
我与《中国青年报》的故事
梦想让我们永远年轻
回家的感觉真好
直面做大餐的大厨们
春天 和中青报有约
两年之约
再见 我的恩师
读者感言
微博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