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1月12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女导弹专家织网天地间

——记第二炮兵某研究所总工程师李贤玉

李永飞 宋勇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1月12日   01 版)

    秀气的脸庞,单薄的身材,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她在导弹试验场和发射阵地上的工作状态,很难想象这个外表柔弱的女人能爆发出那样强大的能量。“因为我是个军人啊!”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总工程师李贤玉说。

    选择

    1982年,17岁的李贤玉以全省理科“状元”的身份,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当时非常前沿的无线电专业。

    本科毕业后,李贤玉成为全班首个被保送读研的学生。研究生毕业时,李贤玉面临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学校想让她留校;中关村的一些企业向她许以高薪;更有同学邀她一同出国深造。

    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李贤玉选择了战略导弹部队。“当时因一个课题的需要,我和导师到过二炮,了解到我国有这么一支部队。”她相信自己在这支部队里“能大有作为”。

    入伍后,部队首先让李贤玉下连锻炼。通信机房里的“古董”设备,让李贤玉心寒了:就这些老玩意儿,咋干信息化?李贤玉有些怀疑自己的选择了。

    锻炼结束,李贤玉想到了转业。但几乎是同时,她又得知一个消息:第二炮兵将研制第一套新型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自己成为科研团队中的一员。

    有事可干就好!李贤玉乐了,放弃了转业的念头。

    缺经验、无参照,李贤玉感觉自己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她查资料、找信息、编软件,夙夜攻关。

    一次,李贤玉得知研发3个月的某软件在国外已经“落伍”,她毅然决定把自己的方案推翻重来。

    方案首审通过,系统两年成型,随后便搬进“战场”检验。

    指挥所里,众人拭目以待。突然,前方导弹发射因故障中断。而此时,荧屏上的弹道轨迹却仍在“前进”。

    “弄虚作假,打起仗是要掉脑袋的!”首长愤然离席。按当时的技术,发射后有20秒数据“空白期”,李贤玉作了模拟演示,没想到“好心办了错事”。

    李贤玉哭了,首长那句狠话让她“铭心刻骨”,并从此将之作为自己科研的准则。

    寒来暑往的付出,指挥自动化系统终获成功。1995年盛夏,全军举行导弹发射演习,6支利剑,惊天捣海。“中军帐”内,千里战场,尽收眼底。一位军委首长握着李贤玉的手,连说了3个“不简单”。

    这次信息化建设的破冰行动,成为全军“标志工程”,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玉也挂上一枚金灿灿的三等功奖章。

    担当

    2004年,李贤玉担任某研究所总工程师。担子越重,她心里越急:信息技术瞬息万变,新技术一夜之间就会过时,我们起步晚,必须靠时间和速度赢得机遇。

    当时,武器装备型号多样,指挥系统“烟囱”林立,相互联不上,难以形成整体作战能力。官兵无奈地说,再好的系统,联不起来都“白瞎”。

    这些话,深深刺痛了李贤玉:搞信息化建设就是织“网”,网联不上就是失职。

    这份忧思,也牵动第二炮兵首长的心。当年,某导弹指挥系统研制工程启动,李贤玉披挂上阵。

    那些日子,李贤玉带人走遍了导弹军营、发射阵地,反复论证,找准需求。李贤玉说,搞科研,不能坐在办公室“想点子”,而要在脚板儿底下“找法子”。

    一次,为了论证一组数据,在没法洗澡、蚊虫肆虐的戈壁滩上,李贤玉一待就是半个月。就这样,奋战1000多个日夜,指挥系统的“方言”被统一成了“普通话”。李贤玉又选择恶劣环境反复试验20多次,最终定型列装。

    2006年,全军某重大军事演习。指挥员运用该系统下达指令,多支导弹旅、多种型号导弹闻令出击,出色完成任务。

    这套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玉因此荣立二等功。

    求实

    李贤玉获奖多,分量重,人人服气。2003年,她获中国科协“求是”奖。大伙儿说,这可是响当当的“求实”奖。

    李贤玉在科研中求实劲儿是出了名的。那年,某指挥信息系统因电台自扰成了“摆设”。争执不下的数家参研单位都把李贤玉当作“砝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我需要试验,用数据说话。”

    部队所需、战场必需、官兵急需,始终是李贤玉科研攻关的“尺子”。几天后,她用数据“原汁原味”地阐述这套系统的利弊曲直,并拿出解决方案。当年盛夏,依托李贤玉“救活”的指挥系统,发射演习提前实现“多箭齐发”。

    2006年,某导弹旅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李贤玉担任技术组组长。3年时间,她到该旅30多趟,座谈百余次,反复试验论证,信息化建设初见规模。然而,某系统试运行却出现“数据丢失”。那天夜里,她与工程师陆晓薇因意见分歧争论到半夜。天亮后,她们赶赴现场试验,用数据印证了李贤玉的判断。

    2007年,李贤玉率先提出自主研发指挥信息系统软件。有人反对,李贤玉态度坚决:“为了系统的安全性,有些弯路非走不可,但必须自主创新。”历时3年,她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成功“出炉”。

    2010年5月,李贤玉受命研制野战信息采播车,时限50天。她带头住进会议室,反复论证需求,一天一个报告,一天一次汇报,仅8天就通过方案审定,38天完成研制任务,创下第二炮兵科研史上用时最短、一次成功等纪录。

    这是第二炮兵历史上参演人数最多、武器型号最全的一次发射演练。

    万里战场,数十支发射分队异地同令、百箭齐射。编织“中国剑网”的,正是李贤玉。

    本世纪之初,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研制启动,李贤玉担任系统总师组成员和第二炮兵分系统副总师。

    前后6年,她率队上百次下部队调研,收集上万组数据,融入全军体系几十次大型试验,成功织就“剑网”,成为网聚三军的重要环节。

    系统建成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编织“剑网”的“主攻手”,李贤玉来不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又投入到下一个课题中去了。

    在家人的眼中,李贤玉总是很忙。但由于她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又不知道她在忙些什么。

    于是,忙碌中的李贤玉有个愿望,如果有一天,自己的事业不再是秘密,她会告诉家人这么多年她在忙些啥,让丈夫和儿子为她骄傲,让天堂的父母感到欣慰。

分享到:
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作出重要指示
青岛两会:官腔官调没市场
女导弹专家织网天地间
有法治,才有真公平
“乡音嘹亮”凝聚新粤人
我国科学家破译世界性害虫基因组
爱心妈妈的辛酸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