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1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在大雾中寻找一条路

本报记者 蒋肖斌 张黎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1月22日   09 版)

    以后的历史书上也许会记录这样一笔:2013年1月12日,北京大雾。这个被称为“雾霾”的天气持续多日,气象部门拉响红色警报,北京遭遇六年来空气质量最差的时刻。

    大雾取代交通拥堵,上升至网民调侃北京的话题榜第一位。“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俩相约去民政局登记,却走散在北京的雾霾里。”新的“北京十景”图片在网上流传,作者煞有其事地在照片下标着香山、八达岭、鸟巢等景点名字,而图片上都是灰蒙蒙的一片。

    后来,雾散了,人们的关注度逐渐降温。而这时,一位“80后”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却火了。他非专业非职业,只是生活在北京的普通青年,面对大雾有话说。

    “那天早上,大家醒来发现看不到路的时候,就宅家里看我的片子,然后发现了路。”《末·未》的导演李非凡说。

    “末日”之后找“未来”

    “末日之后找未来。”李非凡这样解释片名。这部展示、探讨北京空气问题的纪录片,从制片人、导演,到摄像、剪辑,都是李非凡一人担任。他自己掏了4000元完成所有制作,这其中还包括“请人吃饭的钱、打车的钱”。片中的核心人物王一坤,是一位用照片记录下北京一整年空气质量的“90后”摄影师。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的王一坤,拍摄北京空气组照的时间要追溯到2011年。那时,因为房租便宜,他搬家到了双桥地铁站附近。“22层,视野非常好。11月22日,我第一次站在这个阳台看外边景色时,一瞬间就有了要拍一组照片的念头,当时就拍下了第一张。”王一坤说。每天一张,拍了一年。后来,由14张照片组成的合辑,被全国144家媒体购买,“五大门户网站的头条图片全是”。

    一年后,2012年11月25日,在北京东五环外的一家小餐馆里,李非凡和王一坤举行了一场两个人的惨淡“开机仪式”。没有喝酒,碰杯的是酸梅汤。李非凡告诉王一坤,要借用他的照片拍一部纪录片。俩人一起看了一部惊悚片之后,确定纪录片的基调要走《生化危机》道路,因为“给人震撼之后才能有思考”。于是,片头借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航拍地球的画面,而当镜头聚焦到北京时,观众蓦地发现,原来危机就在身边。

    为了拍片子,李非凡和王一坤几乎跑遍了北京城。他们去北京最大的垃圾填埋场——位于朝阳区金盏乡的高安屯垃圾场,这是个连黑车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只能徒步几公里,换来5分钟的拍摄机会。在四惠桥拍摄每逢高峰就变成“十车道停车场”的马路时,李非凡裸手举了10分钟摄像机,因为气温太低、手上有汗,手指和机器冻在一起,当手指离开时,“啪”的一声,一层皮掉下来。

    《末·未》的另一个关键人物龙天翼也是“90后”,今年7月刚刚毕业于北京城市大学。他和同学李程鹏、常琳一起拍摄了一部同样探讨北京空气质量的纪录片,作为毕业作品。为了使片子更完美,对空气污染问题并不了解的他们,查找相关论文、资料,包括英文文献、公式、术语……还采访了多位专家,并请来专业配音。

    龙天翼的拍摄,源于一次难忘的飞行。2011年,龙天翼要去美国3个月。出发那天,他以为北京是阴天,但当飞机飞向高空时,才发现其实是晴天,只是大雾遮住了蓝色。在美国的几个月中,龙天翼的咽炎都好了不少。回程时,他在美国上空清晰地看到地面的森林,但回到北京又是大雾一片。

    李程鹏生长在山东,小时候常在《新闻联播》中看到“北京在多少天里是沙尘天气”、“能见度是多少米”的报道。来到北京后,他发现沙尘少了,但空气并没有太大改善。所以在设计毕业作品时,他想为自己现在生活的这座城市做点儿什么。

    尽管一直抱怨空气不好,但常年奋斗在北京的人们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反应,直到1月12日,大雾迷城。也正在这一天,《末·未》在网络首发。时评作者“五岳散人”在那天16点43分发出第一条微博,推荐《末·未》;随着演员马伊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等微博名人的相继转发,纪录片的转载成倍增加,截至记者发稿时已转发将近2万次。

    大雾版的北京素描

    另一部反映生态问题的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从1月18日起在央视1套播出。该片之前在网络播放时的点击量达300万。片子的第二集讲到英国工业革命、伦敦雾都。导演祁少华说:“其实伦敦的雾和今天北京的雾霾是一样的问题。当时伦敦、曼彻斯特全部成为重工业区,一个城市有几百座高高的烟囱,煤大量燃烧排放会造成空气中的霾。我们在史料中发现,当时的工厂主并没有觉得烟排放出来有什么不好,反而觉得排放的烟囱是财富的象征,是人尊贵地位的表现。中国目前很有相似之处,比如开大排量的车会有自豪感。”

    纪录片总策划朱定真,也是中国气象学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委员会委员,希望能“从地球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让大家知道我们到底能在身边做什么”。对北京大雾,朱定真说:“扬尘、汽车尾气、烟排放,仅有这三个原因不会那么严重。浓雾是在地表,飞机上看是大晴天,这么强的辐射条件下,会出现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这是有毒的。”

    纪录片的母版都是现实生活,而生活本身还更具冲击力。“北京咳”初入国人视野,这不是一个医学上的学术概念,指的是外国人来北京后容易咽痒干咳。据说已在外国人之间流传了十余年,今年1月初还被黑纸白字地印入了北京旅游指南。

    有个网友改编歌词,用北京深陷于雾霾中的影像制作出大雾版《北京北京》。歌手用嘶哑的嗓音唱道:“大雾弥漫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空气污染指数竟然不断爆表,除了仙境般的阁楼把你我围绕,我依稀看到了满街满眼的口罩……”

    商家发现了“雾霾经济”,比如口罩。最近,只要在淘宝网搜索栏输入“口罩”二字,下拉菜单就会自动出现“口罩 pm2.5”、“口罩 防尘”等词条。“淘宝指数”显示,口罩成交量在1月12日垂直上升。从12日至19日的一周之中,口罩的成交量比去年同期增加整整28倍。北京是购买口罩最多的城市。

    不过,也有人对大雾并不十分关心。在北京国贸附近上班的年轻人陈思渊, 1月12日一早还和朋友去了昌平滑雪。“那天没发现天气有什么特别,雾霾这个词也是这两天刚刚听说。”陈思渊说,“我的办公室在23层,这几天稍远的楼有点模糊,可和平时比,也没什么不正常。”

    “对普通人而言,污染空气可能就是排放汽车尾气、焚烧垃圾,别的我想污染也污染不了,因为这是个工业化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低碳生活,比如少坐电梯,3层以内就不要坐了。”陈思渊说。

    雾散后,有空多看看天

    科普作家方舟子说, PM2.5对抽烟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真的那么看重PM2.5的危害,那首先要戒烟。龙天翼说:“许多观众看完片子后,都表示要戒烟。尽管不知最终结果如何,但至少他们产生了改变的念头。”

    改变,这大概是看完纪录片后最值得推荐的行动。大雾散后,我们可以做什么?

    李程鹏为了拍这部片子,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间。如今,他在北五环租着一个面积很小的房间,打着零工,但他觉得为北京做了些事,还是值得的。龙天翼觉得自己很“环保”,不抽烟、不开车。自从了解到高品质汽油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后,他还建议父母改用95号汽油。

    《末·未》没有专家出镜,因为李非凡认为已经有足够多的片子从专家角度分析问题,他并不想从学术方面探讨问题起因,只想从具体的数字、每个人的切身感受,去反映环境问题的真实存在。

    李非凡说:“我为什么选择两个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有多高的社会地位,没有什么话语权,但是他们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他们的感染力,如果能普及到每一个‘80后’、‘90后’身上,这个社会就有希望。” 李非凡统计,观众在观看《末·未》后发表评论,有95%的人都在反思自己可以做什么,而不是指责他人。

    王一坤发现,以前大家都说北京交通不好,现在碰到10个人,有9个会说,北京空气不好。“应该从细节入手,在最小的地方节省,都会对环境有影响。如果出门不开车不容易实现,那么关灯总可以做到,或者把暖气关小一格。”王一坤说。他曾特地去观察过位于朝阳门桥的银河SOHO大楼,整幢楼即使没有人也彻夜亮灯,“就算它再节能,也架不住几百盏”。

    尽管已不再每日拍摄空气质量照片,王一坤还是经常站在阳台上,眺望远处,“天气好的时候甚至能望到西山”。他希望大家在埋头开车的时候,能多抬头看看天,“在呼吸空气的问题上,我们都是平等的”。

本报记者 蒋肖斌 张黎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1月22日 09 版

在大雾中寻找一条路
央视春晚早该告别“赵本山”们
于是之:我就是一个演员
十大美术馆携手晒家底
荧屏热播“老百姓的编年史”
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揭晓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