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日前的两会记者会上表示,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提高消费能力就是意味着要增加居民的收入,让老百姓有钱花;稳定消费预期,就是要让老百姓敢于花钱。(新华网3月6日)
投资、出口、内需,历来被誉为拉动中国经济前进的“三驾马车”,而居民消费又被视为拉动内需的引擎。但近年来,这个“引擎”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居民储蓄总额已达20万亿元,人均储蓄远超1万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中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在减弱。根据2011年年初央行公布的储户问卷调查报告,高达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消费意愿处于1999年以来的最低值。
中国老百姓为什么有钱不敢花?这究竟是缘于民众长期以来近乎固化的热衷攒钱的理财观念,还是因为人们对未来的生计有所顾虑?人们的看法多倾向于后者。流传甚广的“中美两个老太太的故事”,也反映了中国人重储蓄的生活理念。但普遍的按揭购房的行为又表明,为了提前过上舒适的生活,人们已能接受“借钱消费”的理念。但要让老百姓敢于消费,不仅需要丰足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更需要坚实的社会保障为支撑——解除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就是敢于花钱的消费底气。只有开源增收与兜底保障并举,以消费拉动内需的引擎作用才能得以可持续发挥。
民众真正的后顾之忧,目前主要集中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再加之物价上涨、存款缩水,人们对财富贬值也心存忧虑,诸多“不确定”因素迫使民众不得捂紧钱袋子。要有效的刺激消费,就应当解除人们的这些心理负担,稳定国民消费预期,以完善有力的社会保障为民众的消费“壮胆”。只有“放心”消费,才会“敢于”消费。
应该说,有钱花、敢于花、花得值是构成人们“放心”消费的三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的工作思路,契合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社会规律,体现了求保障、思稳定、盼幸福的民众诉求。期待政府以相关配套措施逐步落实这一工作思路,增加国民收入,提振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