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PM2.5一直是政协农业界别讨论的热点问题。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唐明在发言时呼吁,现在应该开始战略性地建造森林,让未来少受“霾”的困扰。
她举例说,每公顷云杉林,可以吸附粉尘量32吨,每公顷松树林,可以吸收36.4吨,“森林的生态效益不是一朝一夕显现出来的,10年、20年、50年才能看到巨大的生态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田成平同意这种观点,他看到,现在国内的森林面积太少,草原退化非常严重,政府的投入比较少。他认为,应该迫切增加森林和草原的面积。
但他同时提出的一个矛盾引燃了全场讨论的热情:加大造林和草原保护的力度,可能会和粮食生产产生矛盾。
这个矛盾问题让讨论现场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位讨论主持人的身上。田成平举例说,黑龙江是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发展粮食生产条件很好,但是扩大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就要开垦大量湿地,西北的省份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很大,但是要牺牲林业资源和草地。
“不要害怕少种一点粮食,在国际市场多进口一点没什么太大风险。”田成平说。
这一说法和之前发言的牛盾委员观点相反。牛盾认为,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外国人的手里,“我们缺少的时候买不来。”
牛盾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个公民每年400公斤粮食的标准,16亿人口时,需要1.3万亿斤粮食,现在世界粮食贸易总量4000亿斤左右,如果我国减少粮食自给的比例,就要把国际上流通的粮食都买来,那样世界各国都会反对。
“咱们使用的石油不是65%都靠进口吗,为什么要害怕农产品有10%~20%依赖国外?”田成平又连发三问,我们有80%以上的产量还不算基本自给吗,为什么非要把自给率提高到97%,为什么不多利用国外的淡水和资源解决我们的问题?
委员聂振邦主动拿起面前的话筒,这位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迫不及待地说,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粮食采购,非常警惕。
“中国买什么什么贵,中国卖什么什么便宜。”聂振邦说,自己曾随国家领导同志参加过两次国际粮食安全峰会,他发现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大量进口粮食非常不满,因为中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进口抬高粮食价格的同时,会让其他国家有“你们买得起我们买不起的感觉”。
田成平认为,应加大国际合作来解决国际贸易的弊端。他说,自己曾经去巴西,看到有大量肥沃的土壤和优质的淡水资源等待着发挥作用,到巴西去合作种粮食,再把粮食运回来,是个可行的办法。
委员江泽慧是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她说,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早就该合作利用国外的土地资源,“日本去拉丁美洲(进行农业合作)很早,用人家的资源养活自己的人,早就开始做了,咱们已经晚了。”
聂振邦的态度则比较谨慎,他分析说,在国际惯例上,中国和日本、韩国不能比,日本韩国的粮食自给率都不到40%,但这两国人口少,进口粮食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大。
聂振邦同时介绍说,19世纪末,日本已经开始了海外囤田,韩国也在海外囤田,但这些国家的需求量,不至于引起国际上太大的介意和防备。
“有没有统计我们国家的海外囤田?”田成平追问。
“中国海外囤田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这个数字并不大。”聂振邦说,农业走出去是未来的一个必然选择,“一条亚马逊河的水资源对巴西来说,相当于咱们的23条长江。”
聂振邦总结说,中国人的饭碗自己端牢一点有好处,主动。
牛盾并没有再发表反驳的观点,他讲的一串农产品数字引发了大家的思考:美国的棉花种植世界竞争力第一,政府给3万户棉农补贴30亿美金,这就意味着每个农户不用投入就能先拿到10万美金。
“从美国大量进口后,打击中国农民的积极性,等中国这项农业产业萎缩的时候,他们不就会把我们吞并了再提价吗?”牛盾认为,粮食种植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国的每一次选择,都在牵动世界农业格局的变化。
本报北京3月8日电
本报记者 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