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博话题“那个手写信的年代”在2月得到超过11万人次的讨论,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与手写信的故事。豆瓣网上,与写信有关的小组超过100个,网友“良期”发起了“长期寻找笔友”的讨论并留下地址,迄今她已经收到5封来自陌生人的信。
习惯了社交软件的即时联系,写信变得稀罕,这引发了年轻人对这种形式重于内容的怀旧行为的讨论。
身为学校社团的负责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江旭一天能收到十几封邮件,打开QQ后又会弹出十几条消息。“邮件提醒、微信语音、手机短信来袭,它们好像无处不在,我逃都逃不开。”江旭说,“我现在手机自带的社交软件也不玩了,只有在交作业时才会开邮箱。社交软件让人完全陷入被动状态,我很不喜欢。这时候会很怀念以前,大家相互通信,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有彼此的消息,读信也会欣喜若狂。”
在福建农业大学学生黄青青眼中,信件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和真实。“经过漫长的邮递过程,收到的问候犹显珍贵。读信,即使再琐屑的生活小事,他们都能写得让我落泪。这是其他任何的媒介都给不了的情感。”大学3年,她收到的信件足足一摞。安徽农业大学的林宝淑则退而求其次,把长长的信换成了明信片,“更方便、更简单,同样能表达关心”。
70后樱子出生于福建农村,从1994年开始出门打工,她回忆道:“那时候写信比较便宜,也还算方便。”因为写信,她和最好的朋友维持了足足20年的联系,友好如初。“我现在的合作伙伴,就是当年写信时最好的朋友。以前我们虽然联系不便,可是彼此之间感情很真挚。不像现在,虽然很多人都刷着朋友圈,有彼此的联系方式,逢年过节却只会群发祝福。”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翟学伟认为,值得等待和表达真实的情感,是一些人还在坚持写信的原因。“通信的快乐本身意味着两种方式,一是书写,即表达。这样的表达已经成为一种修辞方式,比如家书或者情书等;二是等待。等待在主观上也是一种期待,这样的期待让人心跳,让人有希望。”
“电子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通信方式所具有的修辞、笔迹、期待等,完全没有了。随着通讯速度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每天都在没完没了地接收、处理各种各样的信件、删除各种各样的短信。这是人们在速食时代里的无奈。” 翟学伟说,“晒信件、晒故事的怀旧潮流,是人们开始觉得,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生活是多么美好。等待、希望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幸福的、慢节奏的生活。至少有一部分人希望能回到过去,静下心来写信、读信、回信,而不是用简短的套话、贺辞群发给所有的人。”
实习生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