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05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记者观察

扶贫“爱心大礼包”得换换内容了

马富春(《中国青年报》记者)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05日   02 版)

    每逢年节,扶贫助困总会成为各地各部门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动作。一时间,媒体上各级领导频频下基层慰问群众,各种捐资助困的报道随之纷至沓来,蔚为壮观。

    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有时也会受邀参加此类活动。感受到爱心滚滚而来的同时,也对其中一些怪现状有着较深的感想。一是,经常有受捐方多次重复接受捐助,且会接受不同单位和部门的捐助;二是,大多数捐助基于最基本的物质层面,捐助困难家庭以米面油、日常生活用品居多,捐助学生则多发一些书包文具、文体用品之类,而这并非群众急需;三是,捐助物资一般并不多,获益群众也有限,但场面搞得很阔气,出席仪式的领导尽量位高权重,群众则会被组织起来,看起来颇为热闹。

    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和传统节日端午节相临,笔者就受邀参加了两家单位下基层捐助活动,此去又有“新发现”。

    两家单位同一天上、下午分别举行捐赠,却都选在了同一所乡村小学,捐助的物资都是文具、图书之类。在捐赠现场,不止一个家长笑谈:“这几天好几家单位都来捐书包了”。她的孩子当天领到了两个书包,家里还有前不久捐来的两个新书包。

    两家单位选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所小学进行捐助,很多受捐者同一天接受了两次捐助,获捐的都是书包文具,再联想到以前经历过的类似场景,着实让人对这一现象不得其解。莫非只有这所学校才能获捐?其他地方的孩子就没资格接受捐助?当地的孩子们就缺书包?或是有关单位和领导对其他地方的情况不了解?

    在捐助现场,笔者也了解到,一段时期以来,这所乡村学校得到了一所大学的支教援助,大学生们每周末都会来到学校,教孩子们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经过一个阶段的支教,很多孩子已经学会用小提琴、小号、钢琴等乐器演奏,村民们对这种帮扶交口称赞。

    每逢年节,各级领导都忙着下基层慰问,向困难群众发放米面油、生活用品之类。殊不知,群众急需的已经不仅仅是这些,而是一项用得上的技术、一种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一个充电学习的平台……

    之所以捐方提供的并非群众急需,恐怕是因为现在群众需要的发展致富的技能和信息,往往并不是搭个场子、发些物资、领导出席一下就能完成的,而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需要有较长期的帮扶机制,就像大学送艺术下乡一样,可能花钱并不多,却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出现几家单位同时捐助一个地方的情况,原因也不难推测,无外乎在上级单位的困难户名单里,正好有这个地方。于是,不经实地调查,不了解群众切实需求,只管自己的工作需要,热热闹闹地慰问一下就万事大吉了。

    扶贫捐赠中出现的各种怪现状,究其根源,是反映了捐方对此项工作的随意和盲目,只要大张旗鼓,见诸媒体就好,完全不顾群众获益多少,全然成了做给人看的形式主义。由此看来,逢年过节发放的扶贫“爱心大礼包”真得换换内容了。

争申“自贸区”搭错了车
真相“装死”比官员互殴更可怕
行受贿双方均可成为“污点证人”
禁令能否治得了“拉链马路”
扶贫“爱心大礼包”得换换内容了
学生打老师后能否高考法律说了算
火车票“不能”挂失有没有理由
呼唤教育的“绿色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