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不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提升基层教师的素养,纷纷组织老师去一些著名高校参加学习,初衷是好的,但效果往往难以尽如人意。
本人参加了今年的暑假培训,培训的主题是“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高级培训班”。授课老师有国培专家团成员、著名高校教育学院的教授、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等,培训师资力量可谓强大。培训的内容有德育管理、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的信息化、课堂评价等方面,应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盛宴。参训的老师也是格外兴奋,为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而倍感荣幸,但几天下来,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有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
培训的主题很好,正是目前教育中的热点问题,但讲课的内容散而无趣。部分主讲老师把讲课的主题用PPT课件呈现出来之后,不是紧紧围绕主题集中讲述,而是天南地北聊起来了,主要的一个话题就是某年某月某日在哪儿讲过学,取得哪些骄人的成绩,自己目前有什么样的名头。一开始唬得老师们一愣一愣的,讲多了就让老师们怀疑有那么厉害吗,怎么没有感受到呢?
有的专家讲信息技术,不是围绕信息技术的制作与使用来阐述,而是大讲特讲怎样在网上盗用别人的技术,怎样去免费下载收费的内容。
有的主讲专家授课语言不够严谨、逻辑性不强,而且缺乏趣味性。好多老师一直在聚精会神地听,但实在不知道有用的东西是什么,如何记笔记。因此,几天下来,收获微乎其微,有的大呼上当,千里迢迢跑这儿来就为了学习这些东西吗?
这次培训,参加者大都是各地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培训讲师大都是名校声名远播的专家学者,按说培训的规格不低,但为何名不副实呢?
我认为,内容“高大上”缺乏针对性是首要原因。讲课老师的学术水平可能很高,但不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课程设计上不接地气,讲课抓不住重点,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甚至有的老师把在别的地方讲的内容搬过来,再加上一些临场发挥,难以引起参训老师的共鸣。
其次是缺乏互动。讲课老师大多是自说自话,听课老师无法参与,难以互动。有的虽然也让老师们提提问题,但只不过是形式,一带而过,多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讲问题的形式展开,但所讲的问题是自己认为的重点问题,不是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因此,解决不了培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讲课老师的态度不够端正。内容的设计制作、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应用等都很随意,很难让听众将其与专家学者教授联系起来。或许,专家们认为受众群体是一群普通的中小学教师,水平有限,难以激发自己的讲课激情吧?
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培训也是层出不穷,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但到底如何培训、培训什么应当引起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我建议,培训前要做调研,充分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培训的内容应当从基层老师的需求中产生,反复讨论,甄选出亟须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根据需求决定去哪儿培训,聘请哪些专家学者。培训前可以先把培训的内容发给老师,看看合不合适,是否需要调整。
培训不要一味去外地,去名校,要善于就地取材。我们相信不少地方都有一些名师,特别是教学一线的名师,他们的教学经验往往最符合本地的特色,更有针对性,也便于交流学习,一定要善于挖掘。人们往往容易走进一个怪圈,总是认为外地的名师好,“外乡的水比家乡的水甜”。
这样劳神费力费事低效的培训就不要再有了吧!老师们渴望的是真培训!
张学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