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4月0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匠人米糕:一个人的深度吐槽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4月01日   10 版)

    一个月前,米糕忽然辞职了。这个决定将她的时间轴有力分割,前面是12年纸媒生涯,而后则以自媒体创业为起点,向未知延伸。

    在自媒体质量良莠不齐的当下,米糕写文更显一种“匠人”的气质。自始至终,她宁可踏实“挣辛苦钱”,专注提供深度思考的产品。结果证明,这个时代仍有许多人愿为好文章埋单。

    去年冬天,我和米糕在江西村庄采访时偶遇。结束工作,暮色四合,我准备等公交车颠回市区——两个小时的漫长车程。米糕拉住我:“别折腾了,我的粉丝会开车来接我们。”“你还有粉丝?!”“对呀,我自己做了一年多微信公号,5万多粉丝呢。”

    她的微信公众号名为“米糕新闻日记”,乍一听感觉像记者采访札记。我没来得及读文章,“五万分之一粉丝”已经笑嘻嘻地到达了,崇拜劲儿写满一脸:“米糕老师,我终于见到你啦!”路上听他们闲聊10分钟,我才意识到,原来米糕兜售的都是实打实的“干货”“硬菜”:原创评论和杂文,囊括时政、财经、社会、文娱等诸多领域。

    2014年3月29日凌晨,米糕刚从吉隆坡报道马航失联事件归来,夜不能寐,连写两篇公号文章《米糕看马航一:首相夫人的电话》《米糕看马航二:希沙姆丁的微笑》。“然后按下了那个神奇的按钮,生命随即迎来一起奇妙的旅途”。开写自媒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一个人的深度吐槽,一个坚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世界。这是“米糕新闻日记”的口号。米糕的时评和杂文选题涉猎广博,搞得一些粉丝很长时间都误认为米糕为男性作者。得益于多年的新闻功底,米糕写的微信文章逻辑缜密,行文通达,笔调幽默诙谐,且语言直白易懂。米糕认为这是她的一大独特之处,如传播较广的《人民币贬值才是真正的罗生门》《加息还是不加息?这是一个问题!》。非财经专业出身,却铆足了劲儿消化掉几十万字专业材料,米糕的目的很简单:三四千字,以讲故事解读复杂信息。把艰深的概念弄明白,向她的受众们说明白。

    开写48天,收获首个单篇“10万+”的阅读量;首篇财经杂文,收获“50万+”阅读量:相继推出评论、打赏、商业合作;中途“停摆”3个月后再次启程……两年间,“米糕新闻日记”发文约150多篇,超过100万字。

    “你看,像我这样大脸,微胖,姿色平平的中年妇女都能找到自己的路,你就不要再彷徨了!”3月29日,在庆祝“米糕新闻日记”创立两周年之时,米糕“自黑”道。

    站在人生的节点,她也曾焦虑过,“没有哪一个选择看得清楚前景,但我知道不能兼得”。米糕听清了内心真实的声音,投身自媒体创业。

    2月29日,“米联储”面世。与先前一个公号有所不同,“米联储”为付费阅读产品。米糕解读当日最有看头的新闻资讯,工作日推送,年订阅制,费用为240元一年。

    “做付费阅读,我是想检测和考验一下自己转换率,看看多少人会愿意实打实地购买我的文章。我很早就有这个念头,问了很多人,有些人说网上免费干吗花钱看资讯,所以一直犹豫。”米糕自我鼓励,“就当作练笔好了”。用她话说,这次产品尝试完全是“零起点、零成本”。

    结果远远超乎她的预计。最开始,一下子就有约三四百个“铁粉”报名付费。米糕随后推送了两篇自己的文章,有些网友先前并不知道米糕,读完她的新作后立即决定购买。很快,人数突破1000大关,米糕放心了,确信这件事可以做。

    她特别提到一件事:有个上海民工当时兜里没钱,找她商量先交20元加入订户群。米糕同意了,很快就忘了钱款的事。过了不久,突然收到补交的220元。

    “我发现这个社会还是有人愿意为高质量文章埋单,希望花钱看到好文章。”米糕表示,在一些人看来她的做事方式很笨,辛辛苦苦码字儿,赚钱很慢。“我一直坚信两件事:一、永远说真话。二、别把别人当傻子。我分析过我的受众群体,都是很成熟很有脑子的人,忽悠他们只会透支自己的信任度。跟聪明人打交道,你就应该给他们高附加值,然后转化他们,而不是利用他们。不能为了一点钱,透支信任”。

    米糕对自媒体创作要求颇高,比如写时政解读文章,她一定会“晚半拍”,等别人通通发挥完了自己才上阵施展。十余年新闻工作经验告诉她,面对某些热点,充分思考后下笔,才能提供最精准和独特的视角。

    米糕渐渐尝到了做自媒体产品的乐趣。她发现,付费阅读不仅保证优质、深度的内容,还可能创造一种生活方式,给用户创造全新的活动区域。

    一个微信公众号亦能成为阅读游戏和社群游戏。“米联储”文章领取方式为关键词推送,米糕每晚在群里发布当天关键词。后来这竟演变成一种集体习惯,到了晚上大家都主动问今天关键词是什么,会猜测,甚至玩起关键词接龙。“搞得像地下组织,这是一个小群体的秘密只有我们知道,让成年人有种玩游戏的快感”。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4月01日 10 版

当孩子的职业偶像是“网红”的时候
一个德国女孩的中国家庭体验
大海不会歧视
匠人米糕:一个人的深度吐槽
小新娘天堂再见
只想着时间最宝贵
用独腿重返讲台
父子的单词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