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29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晨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介绍,据预测,今年主汛期我国降水总体较常年偏多,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水文形势复杂多变,江淮、松辽、太湖等流域有发生较大洪水的可能,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城市内涝可能多发,登陆台风强度偏强,可能深入内陆,防汛形势严峻。
截至6月28日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已有23个省(区、市)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受灾面积和倒塌房屋分别比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偏少43%、45%、23%和77%。受灾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造成近期全球和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的主要推手还是2014年9月开始的超强厄尔尼诺现象。本次超强厄尔尼诺现象于2016年5月结束,共持续21个月;峰值强度为2.9℃,海温距平累积值为30.2℃。其持续时间之长、峰值强度之高、海温累积距平之大,均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之最。
针对拉尼娜是否会在厄尔尼诺结束后接踵而至的疑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介绍,二者接连发生并不是必然。根据目前的监测情况,赤道中端的海温已经比常年偏低了。根据预测,未来到秋末初冬有可能发生一次拉尼娜现象。
据介绍,华北以及东部地区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旱情。目前全国的旱情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宁夏、华北、黄淮之间,旱情偏轻,常年这个时段干旱面积接近1亿亩,现在统计到的受旱面积不到3000万亩,只占1/3。同时,因旱饮水安全受到影响的大概是40万人,常年同期大约400多万人,占同期1/10左右,今年旱情总体偏轻。
郑国光介绍,入汛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异常复杂。一是入汛早、累计雨量大、涝重于旱。华南地区3月21日入汛,比常年偏早16天;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23%,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二是暴雨过程多、强度大。入汛以来,南方地区出现了20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为历史同期最多;全国有155个县(市)累计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其中广东信宜等15个县(市)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三是强对流天气重发多发,造成的灾害重。入汛以来,全国共发生26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20多个省(区、市),尤其是冰雹灾害发生点多、面广、强度大、损失重,为多见。雷暴大风频次明显偏多、影响范围偏大,10级以上大风站日数超过2012~2015年总和。4月13日飑线天气横扫广东省,出现8~11级大风,东莞麻涌镇龙门吊倒塌导致18人死亡;6月4日四川广元突发大风天气,导致游船翻沉,造成15人死亡;6月23日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造成了99人死亡;四是强降雨引发的洪涝和泥石流灾害明显偏多偏重。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入汛以来,全国已发生地质灾害超过1100起,明显多于前几年。5月8日福建泰宁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造成38人死亡;江西、湖北、广西、重庆等地发生了多起严重洪涝灾害。与1998年同期相比,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比1998年偏多5%,暴雨过程偏多6次。但今年雨带位置南北摆动大,暴雨过程的最长持续时间不如1998年同期。1998年6月12日至27日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持续了16天,而今年到目前为止最长一次暴雨持续时间仅为7天。
气象部门从今年3月开始召开了多次会议,并加强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滚动监测分析,每周更新一次厄尔尼诺现象监测和展望,每10天更新一次汛期全国气候预测意见和影响。今年以来,全国通过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预警140419条,通过12379短信平台向应急决策人员发布预警短信约3600万人次。
气象部门同时呼吁,公众应拒绝社会上关于若干时间后会产生极端天气的谣言。郑国光指出,从当前科学认知和科技水平来讲,要提前十天半个月乃至几个月预报一个具体地方、具体时间、具体强度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气象主管机构的气象台站通过常规的电视、广播、短信等方式及时发布滚动的天气预报和预测信息,气象部门也建立了一些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来发布气象预报预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