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6月3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小学和中学写作文时,我很爱用“成长”这个词来结尾。
而现在,当我再看到“成长”这个词时,却总是从心底升起一脉敬畏之情,再想用时,万分小心。

我看到“仪式”两个字暗自发呆

隋明照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30日   07 版)

    班长在群里说,毕业典礼的时间定下来了,让我们仔细去看看《暨南大学关于举行2017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的通知》。

    同宿舍的姑娘们,有的立下大志,要在典礼前瘦十斤;有的在查机票,要趁着自己变成加班狗前,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一趟;有的则纠结典礼时该穿什么鞋子:穿平底鞋吧,怕显矮,穿高跟鞋吧,没习惯,万一出丑滑倒就麻烦了……

    看着可爱又美好的室友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对“那一天”的憧憬,我却对“仪式”两个字暗自发呆。

    仪式能带给人什么呢?

    我记得刚读研究生不久,有位教授就专门拿出一堂课的时间,讲当今在消费主义冲击下仪式的缺失。老师痛心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婚礼、葬礼、升学宴这些仪式多成了炫富比阔的秀场,仪式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传承与对人的教化功能被削弱得所剩无几。那节课,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仪式的意义。

    当老师带领我们回忆先祖的仪式文化时,我也在回忆,过往的20年里,我经历的那些没有被消费主义主导的仪式,给我留下了什么。

    我参加过许多比赛,在颁奖仪式上,接过奖杯的一刻,我会发现,之前的所有付出,因为仪式的褒奖,变得越发有意义。

    本科毕业时,我被选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在一遍遍修改演讲稿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四载春秋里的点滴,已凝聚成对母校深深的眷恋和归属感,让人迟迟不忍落下最后一笔。

    让人心安的归属感,只有校友才会有的共同味觉记忆,这不正是对母校眷恋的源泉吗?去年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代表的一句“以后,再难得逛小西门的水果店,排队吃木屋烧烤的生蚝”,让在场的很多学长学姐,笑着笑着,泪湿眼角。笑中带泪,砥砺前行,我想,这正是仪式的意义。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如今,我也要憧憬属于自己的研究生毕业典礼了,我发现,还没有告别,却已开始留恋。

    我留恋那宏伟的图书馆,喜欢沿着台阶边缘走,嗅阶下鸡蛋花香,看蓬头稚子寻花,听祖孙言笑晏晏。我喜欢指尖拂过一排排书籍的踏实与安心。

    我喜欢晚上9:40的体育场,喜欢下了晚课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跑步。和我共同挥汗如雨的,除了同胞同学,也有棕色皮肤和白色皮肤的外国人。在这所“华侨第一学府”里,和我一起跑步的他们,或许学成后会回到自己的国家,和我一样,带着一份相同的“暨忆”。

    或许,仪式最美的时刻,是为仪式而准备的过程吧,是对仪式的憧憬吧。我希望,毕业典礼那一天,我穿上硕士服,把长发编成麻花辫,和图书馆合个影;我希望,毕业典礼那一天,我留下最青春的笑容,用虔诚的心感谢导师和父母亲友;我希望,毕业典礼那一天,我能放心做自己,为开心而大笑,因感动而泪下……

    从前,小学和中学写作文时,我很爱用“成长”这个词来结尾,而现在,当我再看到“成长”这个词时,却总是从心底升起一股敬畏之情。再想用时,万分小心。因为,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明白,成长并不是年龄增加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也不是嘴上说说、笔端写写就能实现的目标。成长,是经过痛苦的改变和思考后才换得的生命旅程。

    不过今天,面对我即将到来的硕士毕业典礼,我想用成长作为注脚,用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作为结语。

    毕业典礼那一天,我想,我已经做好准备,拥抱你……

隋明照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6月30日 07 版

大学毕业典礼那一天
和校长握手时,我想起波哥
如果求学过程已经足够充实
不肯散去的人嘶吼着《放心去飞》
给毕业生拨穗是一项大工程
由不得你有板有眼慢慢告别
我看到“仪式”两个字暗自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