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7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上大学就好了”?心理问题拖延不得

雨茂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7月06日   07 版)

    给大一新生上课时,我发现一名女生知识面广,思维敏锐,观点新颖。过了一段时间,却感觉到她有些忧郁,沉迷于自我表达,观点不无偏颇,很少倾听别人的看法。课下跟她聊天,谈到家庭时,她突然抽泣起来。原来,她父母早就离婚了,跟母亲生活,父亲提供部分学费及生活费。在她眼中,父亲性格粗暴,对家庭不负责任,对女儿缺乏关爱。

    女生对母亲很依恋,对父亲很抵触。我推测母亲并没有想办法弥合父女之间的分歧,没有料到缺失父爱可能产生的后果,反而有意无意间将女儿从前夫身边拉走。女生看似独立坚强,实际上非常缺乏安全感,这是父爱缺失的典型表现。

    过了几个月,女生休学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一天,她回校办休学手续,不无忧伤地告诉我,大多数心理疾病或躁狂或抑郁,她却是时而躁狂时而抑郁,是所有心理疾病中最难治愈的。没有发病时,她与正常人毫无两样,发病时,她常常整天待在病房里,不说一句话,身边只有母亲照料,母女二人都不想把病情告诉父亲。

    有一个新生的情况更特殊,她与父亲尚能和平共处,但与母亲关系非常紧张。据她说,从小到大,母亲没有肯定过她,似乎她做的一切都是错的,永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女儿一见母亲就不自在,浑身哆嗦。春节时,母亲再一次言辞激烈地斥责女儿,温顺的女儿终于反抗了,大声喊出“我不要你做妈妈”。

    从事学生管理且多年参与心理咨询的老师告诉我,他所在大学大一新生心理问题频发,有明显症状的,大约在15%。极端的采取自杀、自残甚至报复他人的方式寻求解脱,稍轻一些的表现为与父母、老师、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出走,更多地表现为厌学逃课、逃避社交等。

    在关于原生家庭的心理著作《热锅上的家庭》中,有一则故事发人深思:克劳迪娅变得十分叛逆,经常跟妈妈吵架,不时离家出走,甚至夜不归宿,爸爸妈妈为此非常苦恼,只好求助于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这一对焦头烂额的夫妻,表面上看是女儿叛逆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夫妻关系不和,女儿不过是充当“替罪羊”罢了。

    为什么那么多大学新生有心理问题?家庭不幸福、父母一方甚至双方有心理疾病、父母离异、父亲不作为、母亲强势、因特殊原因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心理问题,占比非常高。但这并不是全部因素,教育也有责任。

    实施“双减”政策前,中学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一切围绕升学指挥棒转。与升学无关的课程被忽视,无关的兴趣被扼杀,学校管理方式简单粗暴,使学生与社会绝缘,一切为了考试成绩,业余爱好被视为不务正业。长此以往,沟通能力、兴趣爱好都得不到培养。

    教师、家长总是告诉孩子们,上大学就好了。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更加发奋努力,把考入大学作为逃离家庭、远离应试教育的护身符,对大学寄予了太多美好期待。进入大学后,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伊甸园,会比正常人更觉得失落与挫败,觉得这个世界无处逃遁。

    大学生是社会人,需要独立应对生活、学习,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与人相处变得非常重要。兴趣爱好是人际沟通的纽带桥梁,也是减压利器,家人、同学、师友则是很好的倾诉对象,但许多人并不明白这些,而是继续封闭自己。

    一方面性格孤僻,缺乏健康的兴趣爱好,不能有效转移心理压力,宣泄渠道不畅;另一方面家庭不幸福,感觉不到温暖,又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学生初到大学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心理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出来。

雨茂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7月06日 07 版

没几辆车就修12车道 “面子”决策人民不会满意
“上大学就好了”?心理问题拖延不得
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企业招工难学生求职难
实习生冒名招“代工” 别当恶作剧看
数字政府建设理应兼顾共享与安全
实习越来越“卷” 焦虑如何抚平
能者上庸者下 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
上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