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7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大学毕业就业系列谈

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企业招工难学生求职难

姚华松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7月06日   07 版)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合计1076万,创历史新高,加之疫情影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困难也是相对的,不宜笼统地谈大学生就业,需要对毕业生分流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毕业生大体包括四类:第一类是考研、考公或考编族,他们不追求暂时性就业,如果暂时没有考上,就会选择先学习或充电。第二类是家境比较好,不愁经济收入来源,或对人生定位与目标不清晰,他们对就业缺乏紧迫感。第三类尽管主观上积极求职,但经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结果就处于待业状态。第四类是那些真正主动积极投身就业的人。这一部分人是真正应该关注的对象。

    据了解,目前各大高校开展的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有提供就业指导、组织招聘会等,近年来部分学校推出了学校及下属学院领导走访大中型企业、线上直播带“货”、学校发动教师帮扶学生就业等新招。

    但是,一些学生反映,虽然学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就业指导老师严重缺乏,很多时候只是泛泛而谈。学生鲜有机会参观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对行业动态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更多学生过着宿舍-教室-图书馆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的实践课或考察课很少,比例极低。

    作为一名高校社会学系教师,我一直觉得学生应该经常走出校门,走进生动的日常,关注身边与“附近”,将课堂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我教授的“都市社会生活”公选课,授课对象是学校各专业的大三学生,在第一次课上,我抛出一些本地人耳熟能详的地名或某种独特现象,让去过或了解过的同学举手示意,结果令我大跌眼镜,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当地的了解与认识相当有限。

    学生开展实践课的需求很强烈,我也同样强烈,只可惜一些不合理与不科学的约束,让这件事变得较为艰难。结果是,学生对真实的社会需求、企业表现知之甚少,这必然削弱其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培养大纲及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不能或很难短期内满足企业需求,是当下招工难与求职难并存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就业率关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学校管理者竞相追逐的重要指标,但不宜抽象或笼统地讲就业率,有关部门与单位要转变观念,摒弃过往一味追求高就业率、快速就业、就业率排名等做法,坦然接受慢就业、缓就业等现实情况,将提高总体就业率转向提高净就业率,并将更多注意力集中于就业意愿强烈的群体,做到有的放矢。

    就业是市场行为,学生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对于增加就业率与提高就业质量至关重要。宏观方面,学校需要不断充实师资力量,合理完善专业结构,调整理论与实践课比例,平衡好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本专业知识与通识性知识,从而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与全面发展型人才。

    微观方面,学校应致力于建构更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将校企合作常态化。推动更多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成为兼职导师,面对面讲授他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教授学生一些实实在在的技能与本领。对于低年级学生,学校就有必要帮助他们明确未来的就业或升学方向,实施分类培养,对其中准备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尤其是实践性强的专业,要提早安排实习或实践,而不是大四或大三才开始这项工作。

    当然,学生不一定非要一开始就试图把未来愿景或发展蓝图规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适当的试错与摸索也有积极意义。而且,认清自己很重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更重要,而不是一味从众,看到身边的人考研、考公,自己也盲目跟随,贻误了其他求职机遇。平日里多一些思考“我擅长什么”“我有哪些潜力或潜能”“我适合从事什么工作”“我的弱点有哪些”,对提高就业能力不无裨益。

姚华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7月06日 07 版

没几辆车就修12车道 “面子”决策人民不会满意
“上大学就好了”?心理问题拖延不得
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企业招工难学生求职难
实习生冒名招“代工” 别当恶作剧看
数字政府建设理应兼顾共享与安全
实习越来越“卷” 焦虑如何抚平
能者上庸者下 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
上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