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6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中医文化进校园”有没有副作用

王学进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26日   02 版)

    从下学期起,北京市将全面启动“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全市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小学版)将正式启用,中学版最快有望明年面世。(《京华时报》6月25日)

    中西医的区别很多,其中之一是,西药会注明副作用,但中药一般不做毒副作用提醒,好像服用中药是万全的。事实,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中医文化进校园”固然有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积极作用,但也要提防它的负面影响。

    中医这些年没少遭人诟病。从鲁迅的直斥“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到郭沫若“我一直到死决不会麻烦中国郎中的”表白,再到方舟子指陈“中医是伪科学”,有关中医的真伪争论一直没平息过。前不久,甘肃省卫生厅官员自诩的“41名医务人员9天打通任督二脉”的消息,更是激起了坊间的广泛质疑。

    我不懂医学,但相信学过医的鲁迅、郭沫若总不会信口胡说。中医不是实证的产物,而是经验的产物,因此无法用科学原理来解释。严复曾说:“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 陈独秀认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 梁漱溟说得更直接:“中国说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十个医生有十种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的凭准的。”国人之所以接受中医,并非因为它的科学,而是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信仰。任何事物缺少了科学精神的支撑,总不免要趋于衰败。中医这些年走过的路程恰恰印证了这点。

    这样的结局恰恰是中医局、卫生局及信奉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部门和个人所不愿看到的,于是想到要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年活动,大力宣传中医文化。不过,“病急乱投医”难免草率。且不说收入教材中的鲍菇济苍生、神农尝百草、道人仙方疗骨伤等不可考的传说故事,有可能淆乱小学生的价值观,临时从生物、语文、历史、国学文化老师中遴选出来的教师,是不是都懂得中医,并担得起教学生中医药文化的重任?

    就像我相信中药有毒副作用一样,中医文化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在开展“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一定要警惕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分享到:
生源抢进门,修行靠个人?
市场环境:百变“优化”不如简单公平
真实的“美”才是“最美”
投机被挤出的楼市为何还骚动
榆林地震震出的危机感
“中医文化进校园”有没有副作用
媒体也应讲些低分考生的故事
食品安全“零风险”不是做不到
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