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社会生活中,刻板印象比比皆是,比如“好学生”就是“只会读书”、“喜欢当老师的宠儿”;“靠谱”就是“听话”、“负责任”;“好人”就是“不讲原则”、“抹稀泥”、“无能”……说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刻板印象,听者却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心理体验,敏感地“发掘”出另类的“意义”。有时候,我们还会主动地吸收这些另类的意义,认为它真的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好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参与到自我建构中。
标签无所不在,我们又不能堵住别人的嘴。但既然这些标签的意义可以被建构,那么它也可以被解构并被重新建构。你可以把它视为“误读”、“偏见”,也可以把它视为“提醒”、“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