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缪喆第一次在医院住那么久。5天来,他每天早晚都要被注射一剂“动员针”,将他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可以采取的外周血液中去。今天一早,注射了最后一剂“动员针”后,他平躺在病床上,接受长达4个小时的采血。自此,他成为上海市第300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为他采血的医生,一边实时观察他的状况,一边向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常识,“把他的富含很多造血干细胞的血抽出来,经过分离器,留下珍贵的造血干细胞,多余的血再送回到他的体内。”
这位医生介绍,长期以来,公众对于“捐骨髓”这件事儿一直心存疑虑,以为要打麻药、上手术台,还要从体内直接抽取骨髓,非常疼而且伤身体。而实际上,多年前开始,“捐骨髓”就可以用“从手部抽取血液”的方式完成了,透过分离机收集外周血液中的血干细胞即可,并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记者查询往年报道资料发现,对“捐骨髓”事宜了解清晰的医务工作者、医学院学生正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主力军。以上海交大医学院为例,这里每年招收约600名本科生,其中400人会自愿参加义务献血,约200人会选择加入中华骨髓库;而在去年,上海中山医院就有699名医务工作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此前,上海瑞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都有医护人员成功捐献骨髓。
缪喆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名大五的学生,大一时,他在上海交大医学院举办的一次义务献血活动中,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4年后,他被告知,自己的骨髓或能救回广东一名5岁白血病患儿的生命。
“越小的孩子移植治愈白血病的可能性越大,据我所知60%的受捐人在半年到一年内可能没有排异。我可以救他。”在过去的4天时间里,缪喆每天晚上都要忍受全身肌肉酸疼的痛楚,因为打了“动员剂”,体内白细胞增多,他还常常会觉得头疼。医学专业出身的缪喆早就做好了心里准备,“医生嘛,能救人一命总归要救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还没毕业的缪喆,已经开始自称“医生”了。
“我们选择这个专业,就是要救死扶伤,能在学成前就救一个人,不是很好吗?”缪喆一再重复,“这是我们医生应该做的。”
据悉,上海交大医学院每年都会面向大一、大二新生组织义务献血、义务捐献骨髓的活动,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懂医的”医学院学生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比例相对较高。
本报上海4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