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校媒结缘是从2009年世博会注册大学生记者训练营开始的。2010年作为上海世博会注册大学生记者去上海采访,7月份在校媒“驻会”实习,9月份又作为香港传播使者赴香港采访,2011年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作为“欧莱雅”特别小分队的特邀摄影师随队采访……我身上深深烙着校媒的印记,甚至在大三时的职业理想是去中青报做一名摄影记者。
世博在我生活中的突然闯入,一下打开了一个校园外巨大而丰富的世界,结识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学生记者,发现优秀的人有各种优秀。但后来和世博时认识的要好的朋友再回顾那场盛事,共同的感受是:它对我们的冲击太大,以至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活轨道。不仅仅来自同侪压力,也来自在面对纷繁世界要做出选择时的茫然无措。在找到另一条轨道之前,我们经历了挣扎。
本科毕业后我签约了一家工程局,一腔热血地投入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项目中,高原和灾区的生活条件从来没有让我退却,但是2012年忽然内心有个声音跟自己说:我还想学建筑学。于是我辞去工作打算去北京旁听和自学建筑系课程。
作为重新开始前的疯狂,我一个人出发从玉树骑车去了拉萨。我以为人生路上总要经历困难挫折的,那不如主动去看看它们都是什么样子。骑行路上感受过寒冷、饥饿、孤独、疲惫、无助……有过想要摔了车子坐地上使劲儿哭一鼻子的冲动;但也算尝过清泉,吃过糌粑,追过晚霞。抵达之前我常常会想象到拉萨时的心情,会自我感动觉得要做成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但当布达拉宫真的就在眼前时,我反而一点都不激动了。那些经历过的困难在面对之后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那些难爬的高山就算骑不动下车推也总能走到山顶。重要的是:不管骑快骑慢体力强弱,只要按照适合的节奏向前,每天100公里或是50公里,拉萨总能抵达。
在北京的学习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长途骑行。朋友们会夸奖鼓励我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没几个知道这过程一点都不好过:孤独而漫长,有过纠结、迷茫、焦虑、沮丧甚至抑郁,曾一度在多方面的压力下生病回家休养。我本科毕业于一所非常普通的大学,所学专业并非建筑学,读书期间是标准学渣。报名清华建筑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简直荒唐,或许有一部分原因是自我掩护:反正它太难,招收人数寥寥无几,考不上也不丢脸。我也是在几乎明知自己肯定考不上的状态下跟清华死磕了两年。清华当然还是没能考上,幸运的是今年我通过调剂被另一所很有特色的大学录取,有一个非常棒的导师,终于要实际触摸到建筑学了。当和研友聊天时发现我们都有共同的感受:考清华尽管很难,但回头看也并非那么不可抵达。当能够保持规律、专注、有效的复习,进度快或者慢,只要有了适合自己的节奏,总可以感受到自己在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靠近那个目标,龙门总能跃得过去。
毕业已经四年,世博时或校媒里认识的伙伴们多数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小小的成就,我又将回到学校开始一条和从前完全不同的路。未来充满可能,尽管慢了好多拍,我知道只要有自己的节奏一路走,总会抵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