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6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孤寡老头的人情念想

陈轶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6月15日   10 版)

    张德样

    这是一则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过的新闻。今年春节前一天,山东日照上卜落崮村村民张德样给自己办了一场活人出殡仪式。

    猎奇的标题跳进各大新闻网站的首页——“活人出殡”。点进去,就能看到张德样的名字和身影。腊月廿八,他穿起一身宝蓝色的唐装寿衣,盛装出席了自己的葬礼。在喧嚣的锣鼓和围观人群的起哄中,他还满面荣光地面对数不清的手机和相机,把两个纸扎的“女人”抱得很紧。

    一天内,这位打了一辈子光棍、无儿无女的老人似乎实现了诸多人生梦想,除了“风光大葬”,还“配了阴婚”,然后又过了人生中第一个生日——66岁大寿。 

    可是等我见到他时,他正孤零零地蜷缩在区里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身边没有人,也没有像同病房其他人那样堆在墙边的水果花篮。一周前,他因为脚伤独自从三庄镇敬老院出发,搭上开往市区的客车,又换乘17路公交车,数了十几站来到这里。

    身材矮小的他要把病号服的裤腿卷起好几道才能不绊住双脚。一只眼睛失明,还背着罗锅腰,他自己搬起小马扎慢慢地往外走,拒绝我的搀扶。

    为了出殡那天的光彩,多年在外收破烂,舍不得吃穿的张德样,一口气投下1.6万元,欠上了4000多元的外债。而且这不是他第一次“一掷千金”。从2009年开始,他在村里庄稼地边上修建了一条200多米长的路,累计花去2.6万多元。 

    两年前,当地报纸报道过他修路的事迹,可是至今村干部也没来慰问他一句。这让张德样怅然若失:“哪怕有一个奖状我心里也舒坦。” 

    去年,他又自己花钱在路边立了一个功德碑,上面刻着他“受到记者、村委领导和村民的赞扬”。他希望那个碑“永久在那里”,向“山南海北的人”宣传他的好人好事。

    在村里,我见到了那条让他骄傲的路。它左右不过两米宽,被大雨冲得偶尔露出一段水泥和半截石头。跟村里在前年修起的水泥路一比,更显得灰头土脸,甚至称得上破败。正如那场曾经热闹又很快被人遗忘的葬礼。

    略显怪诞的活人葬礼,被人们用各种眼光审视。出殡当天,张德样的兄弟姐妹和亲外甥们没有到场。在村里,张德样的二哥向我解释,家里人逢年过节都走动,缺席他的“活殡”完全是一种不支持的表态。大家都觉得他攒下那些钱不容易,出“活殡”完全是“铺张浪费”,不如留着钱用来吃好喝好穿好。

    似乎只有敬老院的老人,最能理解他。“二十几个人,那天去了十多个,你说关系好不好?”他反问我。

    在上世纪90年代盖起的三排平房里,同样无儿无女、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们生活在一起。待得久了,很多时候他们互相也没什么话说。午饭后,几个人散坐在院子里,偶尔有人出屋,把满口嚼不烂的菜叶子吐进光秃秃的花坛。

    这个地方成了如今他心里最温暖的港湾。老人们的出席和平日里帮忙钉扣子的诸多小事让他感激不尽。他还询问我,要不要把十几个人的名字都登在报纸上。

    敬老院的老人们也记着他冬天给大家生柴火,是个好人。都理解他出“活殡”的行为,“有两个钱,热闹热闹,挺好”。只有院长对他的举动非常愤怒,用“不正常”来形容张德样,“他那么有钱,根本就不应该进来!”

    张德样告诉我,如果自己没有花钱修路和出殡,用攒下来的那几万元,他还能吃点好的,但是,他并不后悔。

    葬礼那天来了很多记者。人们走在那条如今已经坑坑洼洼的路上,路的尽头就是他的坟墓。村里有人说,去庄稼地比原来好走了。也有在水泥地上晒着麦子的村民直说,那条路太容易被冲垮,得加水泥。

    但张德样也没有钱再做整修了。他希望我“向中央领导汇报”、向村里“施加压力”。“那条路要永久地保护下去。”他一字一顿地说。 

    即将分别时,张德样突然问我,能不能答应他一个要求。

    想到这几天里他不断施加给我的“修路压力”,我冷下了脸,表示要回去“向领导申请”。

    他有些局促地说出两个要求。一个是,我回去之后能不能寄一张照片给他。还有就是,过年的时候,他能不能给我打一个电话,“问候一下心情”。

    听到肯定的答案之后,他脸上的皱纹似乎瞬间舒展了许多。

    他又问我有没有对象、什么时候结婚。我随口就说“明年吧”。

    他立马积极地要求我到时一定通知他。“就算只有一块钱,我也买一块香皂,给我妹妹和妹夫洗脸”。 

    “我这可不是骂你啊,妹妹!”他着急地强调,“我觉得你跟我比一个娘生的还亲!”

    我不知道,自己只与他打了两三天交道,怎么受得起这句话。

    只是突然理解了,眼前这个矮个子的老人,为什么对人情往来如此地看重。也许是多年独自漂泊的孤寂,让他对来自外界的温度格外敏感。他可以倾泻出全部的热情,哪怕只能获得一点温暖。

陈轶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6月15日 10 版

美国大选里来了个选秀明星
孤寡老头的人情念想
谁要把土壤洗一遍
郝晋樵:争吵
黄婷:卖生
吴良述:撕扯
徐学玲:“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