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站在就业与求学的岔路口,因一位老师的恳切鼓励,让我坚定地走向了那条求学之路。求学之路并非坦途,第一志愿失落后只能转而寻求调剂,在经历数次被拒、没有回音的困顿时刻,我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但不一会儿我又犹豫了:那是来自春城的一个机会,在此前的人生规划中,出生于小镇的我内心里充满了对大都市的向往,从未想过去往偏僻的西南一隅。
经历一番心理斗争,我才开始尝试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我发现,相比于对地域的偏好,继续求学的心愿更加强烈,在何处求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延续热爱。
来到这个四季如春的西南小城,我便将自己浸润在书籍堆砌的时光里。阅读文献、落笔思考,篇章中的文字记录着被典籍里的妙想哲思所惊异的日子。每当结束一天的学习生活,夜晚走下图书馆的台阶,总有微风和月光相伴。从图书馆到宿舍的路途,描摹着耕耘与收获间的距离。
岁月静好中,其实潜藏着某种现实的缺失。那是一段难熬的日子,随着思考的逐渐深入,我在阅读文献时所产生的困惑逐渐累积,许多问题无法解开,在书中迟迟找不到想要的答案。带着迷茫与焦虑,我向导师表露了自己的疑惑,原以为导师会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没曾想,他告诉我应当多走出去看一看,不要仅仅把自己关在书斋里。
可到哪里去走一走呢?我再一次陷入了困惑。我开始翻开此前阅读过的一篇篇文献,着手梳理自己一直关注的兴趣点,发现我的阅读关键词多与乡村、文化、创意有关,但文献中的案例未见有与我相近的地点。我开始觉察到,这里可能存在着一个值得深入探寻的空间。几经寻找,终于,我在碎片的网络报道中找到了一个居于云南大理,名字叫凤羽的小村镇。
带着问题,我来到了这个小村镇。2021年的暑假,我将自己放逐于这片田野中,同居住在山村里的白族老人聊日常,与前来游玩的旅人聊诗与远方,与潜心耕耘乡村新业态的前辈聊创业困境,与当地的基层工作者聊过去与未来。在苍山北麓,洱海之源,在那片纯净的稻田间,我与不同的人对话,看见了小小的山村也潜藏着广阔的天地,我看见一群人对于理想的坚守,也看见了乡村其实是一个连接点,这里连结着无尽的世界,也通往人心最初的模样。
深入田野才体会到做学术研究并非是在花间松下采撷清晨露珠,而是一段顶着烈日脚踩大地,在山野中寻找前人未至之地的旅程。
如今,我又站在新的岔路口,当年的迷茫与纠结已经彻底散去,选择城市还是乡村,于我而言已经不重要了,只要心有理想,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山海都有值得人们去追寻的诗与远方。而通往理想的道路,其实就像一条幽深的小径,每一次的毕业都是小径中的节点。选择热爱,路上所遇的困难便如远山云雾,远远望去,它们遮挡视线、扰乱方向,走近后就会发现,它们一定会从你身旁缭绕而过,最终成为这条路上的一缕芬芳。
许艺琳 (26岁) 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