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重建到第三年,大部分援助项目都已竣工,从而,灾区重建面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从现实情况来看,完全依赖“一产”收入已经不足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在彭州市楠新村,据了解,由于市场价格的浮动性和难以预测性,某种销路好的蔬菜因为村民的盲目跟风而变为不好销售甚至卖不出去的产品。比如上一季度价格看涨的萝卜到这一季度仅能卖几分钱。倪大妈指着一亩的萝卜忧愁地说,“能不能卖出去完全看市场,有时候还倒赔”。
为了减少市场风险对居民的影响,帮助居民获得多渠道、多类型的稳定收入,重建中,各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稳定“一产”,发展“二产”,并有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发第三产业。在大多数新安置区,这种努力的成效已初见端倪。
为稳定“一产”,缓解市场变化对农民造成的冲击。彭州市葛仙山镇党委书记毛泽玉介绍道:“政府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产业发展状况,指导农民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跟风,并建立风险防范措施,降低农民的损失。”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进行政府的宏观指导,双管齐下,使农民的“一产”收入得以保障。
在发展第二产业方面,在原有较好工业基础的地区,如四川什邡市,加大引进项目力度,选择具有地区适应性的高效益项目。什邡市工业经济局局长李先辉介绍:“地震之后,什邡市赢来发展的新契机,从以往被动引进到现在的主动挑选合适项目,什邡市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远好于地震之前的发展”。而在“二产”基础薄弱但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各地政府也结合各地区不同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彭州市楠新村,当地所在居民多为妇女、老人和孩子,妇女由于家庭原因不能到离家太远的地方打工。考虑到这一情况,楠新村积极引进成衣制造等手工作坊,为百姓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正在工作的李阿姨说:“我的田离这儿好远,田里的作物也赚不了多少钱,在这里工作,轻轻松松的,收入还远远高于种田的收入。”
四川省都江堰市,在地震援建中,遵循“城市田园”的发展模式,在充分发挥都江堰景点旅游资源的同时,致力于打造一个“城市风光,田园山色”的城市,在原本落后的农村地区发展农家乐、漂流、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使之成为都江堰最有特色的一道风景线的同时,也成为地区发展的新增长点。而汶川县水磨镇,在地震中房屋多被毁,三年之后,在原来的坍塌之地,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羌寨,全然一副旅游新镇的繁荣模样。水磨镇旅游业的兴起给这里的居民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他们或出租门面成为“包租户”,或自己经营做起了“小老板”,生活状态完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