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淡蓝色条纹衬衣和深色西裤,戴细框金属边眼镜,被介绍时只是站起身来点头微笑,面带着腼腆与淡然——他就是李银先,绵阳市第三医院的“救灾英雄”。
汶川地震发生时,时任急诊部副主任的李银先,奉命到北川一线抢救灾民。由于救援工作需争分夺秒,“救援通道”只能是一个个临时凿开的、缺乏防护措施的窄洞,最多容纳3人:李银先自己、提供照明的消防员和传递工具的工作人员。因陋就简的手术环境和工具让救援过程困难重重,频频袭来的余震更是挑战着医护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
初到救援现场,李银先就为一名北川中学的学生实施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截肢手术”。“消防剪不能剪皮肤,他们便帮我找来了菜刀和斧头。我先用菜刀把皮肤切开,再用斧头把骨头砍断……一有余震我们就得跑出来,直到第三次进去才快要把手术做完。”然而,就在李银先庆幸着自己保住了男孩的性命之时,这名学生却突然松了劲儿。“手术过程挺长的,这中间男孩虽然不怎么说话,但我知道他是活着的,同时在默默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可是十多分钟后他突然头一偏,不动了……”
这一次“手术失败”让李银先难以释怀,虽然无人责备,但他仍把孩子的死归咎于自己。“那个孩子的脸一直出现在我眼前,他当时对我说‘叔叔,一定救我出去,我不想死’……我想,要是没有给他截肢,他是不是能多活几个小时……”
像李银先这样的英雄人物,往往被看作无坚不摧的战士、临危不惧的天使,然而他们的内心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创伤,这些伤痛埋藏太深,很难自己平复。从北川返回医院,李银先平静如常地工作、生活,但只要一闭眼就无法摆脱一幕幕浮现的救援现场的惨状。他独自承受着心理压力,对家人、同事绝口不提。
“我回来以后一直没流过泪,那天我自己看着电视报道哭了。”谈起三年前的全国哀悼日,李银先的眼圈仍有些泛红——那是在灾后,他第一次在心理上得到纾解,然而那却远远不够。
就在李银先默默承受灾情给他带来的冲击时,医院安排他与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何老师进行了一次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何老师跟我说,我当时去灾区的目的是好的,是为了救他,所以害死他(遇难男孩)的不是我。”在这次辅导的帮助下,李银先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
如今再谈及地震救援,李银先已经可以坦然面对了。“有一次,我儿子不经意地跟我说,他作文里写了我,说爸爸是救灾的英雄……我也没跟他提过,但他都知道。”李银先带着笑意说,“我现在觉得,讲救灾时候的事,可以算是对逝者的一种告慰吧!”
地震已经过去三年,废墟上留下华美的建筑,然而心灵的重建,却似乎应该在更大的空间里,继续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