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世界遗产》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申遗”座谈会在成都隆重举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就如何推进“长征线路申遗”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设想。
其实,就是不申遗,长征——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矗立在每位国人的记忆中;它是一种拼搏奉献精神,更是一种豁达、乐观的信念,促使我们战胜各种险境。
这样的一种崇高精神,难道还需要“申遗”这样的金字招牌,为之涂脂抹粉吗?根本没必要。因为当下,各种申遗中,不乏商业化和市侩动机,目的不是为了文化保护,而是借助申遗提高知名度,提高旅游价值等。将这种商业冲动、名利崇拜与长征精神联系在一起,反倒会对其造成伤害。
况且,长征路线是一个复杂的漫长路线,“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如此漫长的路线,申遗者的申遗经费该如何分担,申遗项目该如何跨省系统化管理等,都是大问题。
长征精神不需要世俗化、功利化的行为来贴金,“申遗”并不是其传承的唯一方式。如果有机会的话,仔细阅读那段历史,在红军走过的路上经历一番,用“脚”丈量和体会这种厚重精神,就是最好和最生动的继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