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媒体生态,一个囊括了文字、声音、图像、计算机模式、移动客户端在内的超时空多媒体环境。不过,我们在享用新体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承受其信息失真的“外部性”,这里指的是微博谣言,众多网民深受其害,对之深恶痛绝。
按字典里的解释,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不天然地具有贬义。但是,一些恶意的谣言混淆视听,甚至涉及诽谤、泄私愤,就超越了社会底线。2011年一年,网上就出现了金庸“病故”、广州眼癌儿的母亲闹市跪求救助、“宁可为妓绝不为师”的杭州“西子可儿”、“南昌大桥数百人自杀”等谣言,不仅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而且制造社会恐慌,破坏了微博生态平衡。
谈到微博谣言的问题,有人归咎于其“碎片化”特征。但是,如果缺少把碎片整合为整体的思维能力,即使面对的不是微博而是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人们看到的依然还是碎片。今年年初“微博天下”发布“免费午餐”涉嫌洗钱被中央纪委调查的不实消息,成为新浪微博开通以来第一个因发布不实消息被注销的媒体微博。这也意味着,微博谣言的问题,其实也是传统媒体当初问世时面对的难题。
另一方面,微博能快捷地产生和传播谣言,也能更加快捷地辟谣。以金庸先生“被去世”事件而论,从开始传播到闾丘露薇辟谣,微博屏幕上铺天盖地都是辟谣、道歉、内疚和自责,先生很快就“复活”了。这反过来说明,信息流通越快,辟谣功能越健全,信息越容易去伪存真。
其实,金庸先生迅速“复活”并非是名人特例。在信息流通无碍的网络世界,无论是事实发布者,还是观点发布者,都必须具备“市场竞争”的信誉。如果发布者传播虚假信息,必然会被网友唾弃,其影响力和传播能力自然相应减小。这是网络传播的特性所决定的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同时,因为猎奇心理及成就感,促使更多的人主动甄别谣言,在辟谣中体现成功的快感。如果说谣言止于智者,那么,微博谣言就止于自由流通并充满竞争性的信息公开。日本地震后的中国抢盐风波中,微博就成了比传统媒体更快捷的辟谣者。
当然,微博生态的公信力除了自律外,也有必要以规则的形式“他律”。目前主要的他律形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类似减速装置的事前审核机制,但这种机制的缺陷在于,它阻碍信息的自由流通。如韩国的网络实名制,后来韩国宪法法院判决其违宪,就是因为这种制度损害一个社会得以存在的根本即言论自由。与减速装置相比,事后的刹车装置可能更适应网络特性,目前而言,除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外,谣言曝光平台、屏蔽、删帖及禁言,都是刹车装置。
微博辟谣更要注重程序正义。应该说,大多数以自发状态发布的辟谣信息净化了网络生态,但前些阶段出现的个别辟谣专业联盟,在立场上选择性辟谣,恶意揣测公民;在方式上不顾证据链条,甚至采取“钓鱼”方法诱使网友上当,这种辟谣对微博生态而言,比谣言本身更具危害性,更受网友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