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1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大学生债务问题的浅滩与深流

本报记者 蒋肖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17日   11 版)

    借钱是一门艺术,处理得好是唯美的印象派,处理不好就可能成为粗暴的野兽派。

    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又还在为步入社会攒人品,因此欠债还钱就成为一件夹杂着亲情、友情和社会信用的尴尬事。

    借钱是经济问题 更是感情问题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的本科生,超过九成需要通过贷款支付学费,人均欠债额达2.3万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生可谓十分幸运,因为有父母这个坚实的经济后盾。中国教育报刊社2013年年底发布的《大学生蓝皮书》显示,中国大学生的人均全年消费总额达11347元,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其主要来源是父母,占95.2%。

    一些观念超前的中国父母仿效西方,让孩子给自己打欠条,但相似的行为却带来大相径庭的结果。

    大二学生李聪想买一支新款录音笔,就给父母写了一张借条,“今在李某某处借得人民币1000元,在借款人毕业并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后归还。”随即,他获得了1000元现金。李聪说:“在工作前就欠下‘一屁股债’是有压力的,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李聪的母亲也不反对孩子超前消费的行为,只是要求他开具借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程阳的父亲从孩子20岁起就停止供应生活费。正在念大三的程阳连做5份兼职也无法维持日常开支。多次向父亲借钱遭拒后,愤怒的他甚至怀疑自己并非亲生,还要求断绝父子关系。

    90后大学生张琳在上学期间,创业开了一家甜品店,向家人借款10万元,并承诺:如果毕业前不能回本,就再也不要父母资助。父母慷慨掏钱之余,只有一项附加条件——必须考过英语四级。

    关于大学生借钱这件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仲理峰认为:借钱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感情问题。

    仲理峰在讲课之余还当班主任,他发现大学生如果只在学校内消费,一般不会超支。最有可能产生债务的是两个阶段:一是谈恋爱的时候,不管男生女生,花销都会比平时多;二是高年级学生在实习、找工作的时候,社会活动带来额外开销。这时,如果家里给的生活费没有相应增加,就可能超支,从而出现借钱的情况。

    有的债务无法避免,比如必要的大件消费——买手机、电脑。仲理峰认为,这种时候可以选择向父母借借钱,“毕竟他们在供你上大学,这也在情理之中”。“父母借钱给孩子,最重要的不是还钱,而是要引导孩子规划好自己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借’的形式,或许是商量,比如这个月多给一些,下个月少给一些。”

    仲理峰并不赞同打欠条的方式。他讲了一个故事:一对父母从小孩上幼儿园起就开始记账,一直到他18岁成年,然后把账单给他看,意思是我们为你花了这么多钱。这让孩子感觉不舒服,因为潜台词似乎是“现在该是你回报的时候了”。

    仲理峰说:“学生在大学期间以学习为主,没有收入来源,父母硬要孩子还钱并不现实。感情是联结家人的纽带,打欠条就把感情生生地剥离了,况且这也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大多数时候 借钱是一出伦理剧

    仲理峰建议,如果父母无法解决,而用钱又特别急、理由特别充分,可以向同学借。“同学之间有借有还属于正常交往,且一般不要利息,不会带来额外负担。”

    有时候,向同学借钱是一出喜剧。有媒体报道,湖南长沙的一名大学生向同学借钱买了两注彩票,结果一注中了1000万元的一等奖,另一注中了37万多元的二等奖。为表谢意,他把二等奖当场赠给了“债主”。

    但大多数时候,借钱是一出伦理剧。在某论坛以“同学+借钱”为关键词搜索,会跳出一堆诸如“同学借钱后压根儿不提这件事”、“怎么拒绝同学一而再再而三的借钱”、“借钱给同学,她想用饭卡一餐一餐还”等纠结的问题。

    网友“薄荷”就遇到过这样的事。同校的朋友向她借500元,说好当晚就还,但借走之后立刻不见了人影。第二天,朋友主动发短信告诉“薄荷”这几天就还,结果再次食言。等朋友第三次联系她时,已经是两个星期之后了,而且一开口就是“能不能再借我一点儿?”当“薄荷”鼓足勇气拒绝时,朋友很生气:“你还是我同学呢!” 

    仲理峰分析,向同学借钱的麻烦之处在于,被借方容易陷入“人财两失”的泥沼——钱没了,同学感情也没了。他见过一个学生,借钱成习惯,而且借的时候也根本没想还,同学也不好意思要,最后是被班主任逼着一笔一笔还债。

    “所以,对借方来说,首先要想清楚自己需要多少、能还多少,再想借多少。对被借方来说,也不能对方要多少就给多少,得判断下额度和原因是否合理。如果属于非必要消费,你也有义务劝导,否则借给他也是害了他。”仲理峰建议,同学间借钱最好写一个借条,既是信用凭证,也会督促还钱。

    借钱的同时 你得想想怎么还

    在桂林经营一家担保公司的李先生,不久前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开学不久,两个女大学生跑来贷款,虽说金额不算多,仅有5000元,但原因让人难以接受——她们的父母按每月800元的标准一次性给了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共计3000多元,可到学校才几天,她们就给花完了。

    李先生很震惊:“学生花钱比我们工作的人还阔绰!”

    为了取得李先生的信任,两个女生把买的东西都带了过来,有手机、衣服、首饰等,但她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借钱是要还的。李先生问:“我借给你们,你们准备什么时候还?没有收入,怎么办?”学生无言以对。事实上,这两个学生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她们花钱大手大脚已是常事,之前是向同学借,后来发现借不动了,才打起担保公司的主意。

    关于学生贷款,网上能搜到一大串广告:“专业学生贷款平台”、“凭个人身份证即可申请大学生贷款”、“无抵押、免担保,正规大学生贷款”……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诉你,借钱很简单。至于怎么还,没说。

    对此,仲理峰提醒,除非万不得已,学生最好不要向担保公司借钱。一是有风险,很多机构贷款门槛低,但通常会产生高额利息,这对缺钱的学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二是向公司、银行借钱,就是纯粹的商业关系,这与父母、同学不同,后两者带有情感色彩,万一真还不上了,也可以协商宽限时间,而前者逾期不还,就会遇到法律问题。

    曾有媒体报道,大学生杨帆在学校申请了一张信用卡,用分期付款的功能买了一台iPhone。首期账单只要667元,剩余11期,每月还款417元。尽管400多元并不多,但花钱无节制的他还是经常还不上。但银行的钱是不能不还的。无奈之下,他只好去附近的工地搬砖,一天100元,总算凑够了欠款。杨帆说:“如果再让我选,我宁愿不要这个iPhone。”

    “我不太赞同大学生的超前消费。花钱的同时,你得想想怎么还,成年人有工资,你有什么?”仲理峰说,“现在银行经常推销针对大学生的信用卡,这是很大的诱惑,掏200元钱现金和刷200元钱卡,感觉完全不同,刷卡会刺激人的消费欲。到了还款日,没钱还就只能借,借不到怎么办?那不是被逼着走歪路吗?”

    仲理峰认为,有的债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比如过度消费。“一个女生为了找工作,买了1万多元的衣服。她和一个穿300元钱衣服的人一起去面试,难道就能占优势?”还有社交消费,“虽然必要,但朋友不是靠钱就能交到的,靠钱维持的关系不牢固,真正的好朋友反而会帮你省钱。”

    仲理峰建议,那些生活有实际困难的学生,不妨向学校申请专门面向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前者无需偿还,后者也比较正规,通常是在毕业后开始还款,很多还会减免利息。

    仲理峰说,消费应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量力而行,多读本书比穿件名牌更能让自己增值。大学生应该学会统筹规划有限的生活费,就像要学会规划时间、规划生活一样。

大学生债务问题的浅滩与深流
万花筒
不如多提几套解决方案
老故事散了新故事来
只有一起走过的577公里
跳蚤市场
过度释放
致敬父亲
脸萌惹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