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呆思录

70%∶25%,差距咋就那么大?

潘凯雄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16日   11 版)

    这些年,关于数字出版发展迅猛且很快将取传统出版而代之的吵吵声不绝于耳,有的预言家甚至煞有介事地掐算出传统出版消亡的具体年头。坦率地说,对这些预言家的危言耸听我向来不以为然,但关于数字出版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则还是颇为关注的,只不过我们自己的统计数字硬要将网游、彩铃这些与出版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一堆劳什子统统算做数字出版的“辉煌业绩”,逼得笔者在这方面的关注不得不“崇洋媚外”。

    三四年前,我曾先后走访过兰登书屋(当时尚未与企鹅合并)、哈勃·柯林斯、麦克·劳希尔和威科等欧美著名出版机构。当时他们的数字化收入在其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前两家大约为25%,后两家则差不多到了70%,而众所周知的是,兰登和哈勃·柯林斯以大众出版为主,而麦克·劳希尔和威科则以专业出版为主。在刚刚结束不久的BIBF期间,我在与励德·爱思维尔高管的商务会谈中获悉,他们近年数字出版的收入差不多已占到总营收的80%,许多图书已经不出纸版或是用POD的方式解决,这同样是一家国际驰名的专业出版机构。面对上述事实,我们是否可以将其转化为这样一种判断:即在欧美的数字出版领域,专业出版数字化的程度要远高过且成熟于大众出版。

    这样的事实与判断就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重要问题:若论受众之多寡,大众出版读者的绝对量肯定远远多于专业出版的读者,但大众出版数字化的程度为什么远不及专业出版?对此,一个想当然的答案肯定是:专业出版受众虽小,但定位精准,集中度和消费实现率高;而大众出版看似受众之多,但定位模糊,集中度和消费实现率分散。这种建立在定量分析基础上的答案虽不能说完全无理,但显然不足以支撑70%∶25%这样的差距,倒是定性分析的方法或许更能抵达问题答案的本质。

    专业出版因其作者及读者的专业性而得名,具有一定的门槛是其专业性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它既包含其内容之提供者必须具备某种专业的学养,也包括其受众也要具备相应专业的知识,无论医学、法律还是科技等莫不如是。因此,第一,所谓专业出版的内容不是谁都可以提供,而这样的内容也不是谁都可以看得懂;第二,同一专业间的关联度高,而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第三,不同专业间的界线与壁垒十分鲜明。

    大众出版除文学出版到底还包括了哪些门类,其实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但因其有了大众二字而容易使人误以为其不像专业出版那样具有一定的门槛,其实不然。因此,第一,这里所说的大众主要是对其受众而言,至于它内容的提供者同样需要一定的专业门槛,如同不是谁都可以成为作家谁都可以写小说一样,只不过是这种门槛不及专业出版那样森严而已;第二,大众出版同一门类之间的关联度远不如专业出版那般紧密,更多地表现为某种特立独行的个性化。

    如果以上对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的定性分析不谬的话,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专业出版的数字化程度要远高过且成熟于大众出版了。

    众所周知,专业出版数字化的呈现形态一般来说不是其专业数据库就是专业化的数字平台。而支撑起这些专业数据库和专业化数字平台的基本原理恰恰就是互联网高度“海量化”与高度“碎片化”的两大特性。正是由于专业出版同一专业内知识的关联度高,“海量化”的特性使得同一专业的相关知识与信息得以高度集成,而“碎片化”进而又使得高度集成后的同一专业知识与信息得以多维度的检索与链接。从接受角度而言,这显然就比传统出版中其知识与信息散落在一本本著述那样来得实用与便捷。如果说出版的本质是选择,那么,专业出版的这种数字化转化本质上就是一种二度选择,是在传统出版选择基础上的再度选择。因此,专业出版领域的数字化不仅与出版的本质高度吻合,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说,其选择比之于传统出版既有更严苛的一面又有更人性化的一面。这样与出版自身本质不仅相向而行,且有强力助推作用的数字化得到出版人与受众的青睐也就不难理解,而且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它全面取代传统出版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互联网之“海量化”与“碎片化”这两大特性,在大众出版那里则恰恰发挥不出它们在专业出版领域那样的优势。还是以文学出版为例,固然有类型文学之存在,但人们所公认之杰出文学的标志,恰在于她的高度个性与独创性,独特的“这一个”往往才是文学的高妙之所在。“海量化”也好,“碎片化”也罢,其背后的本质更是求同求抽象,但优秀的文学恰是求异求个性。也正因如此,至少在目前,文学出版的数字化更多地只是表现为e-book的单一形态,至于啥数据库、专业平台之类基本不好使。以单一的e-book对单一的纸书,其优势就未必有多少吧。当然,在我们国内的确还有一些文学专业网站,任写手们自由上传自己的作品,而且这个量还真是“海”,也被我们一些人视为数字出版的巨大成就。只是这种未经选择的自由上传算得上出版吗?那些视之为数字出版巨大成就者,到底认真读过几部这种自由上传的作品就敢下如此判断?说白了,数字化在大众出版这里至少目前还未找到与出版本质相向而行的路径,因此它的效率与效益大不如专业出版也就并不奇怪了。

    这样的定性分析应该可以回答本文标题所提出的70%∶25%,差距咋就那么大?这个问题了。再往骨子里讲:数字化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出版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而存在,一定有她自身的本质属性,当某种手段有益于深化某种行业的本质时,两者的融合就是必然且兴旺,反之则未必。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毕竟还是一个处于摸索前行中的新课题,切实研究、慎言慎行才是可取的科学态度。那种既不研究问题又不阅读产品,还要大着嘴巴放些大而无当的空话者看似领潮流之先,究其不过只是融合发展的误导者而已。

当外国人遇到中国诗
解读多面导演伍迪·艾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韩美林“和平艺术家”
70%∶25%,差距咋就那么大?
“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童话火热上市
话剧《平西地下交通线》讲抗战故事
原创大型交响清唱剧《抗倭英雄戚继光》成功首演
《玩死的帝国》:唐伯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