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你们宣传的模范好像都没有自己的生活,这样看来我不是模范。”陶勑恒说,“我活得好好的,虽然忙,但也会调整生活。如果自己都不会调整,怎么去帮助别人调整生活呢?”
的确,30多年来,陶老师的工作就是帮别人调整生活。“有郁闷,有烦恼,陶老师热线帮你忙”,南京的中小学生和家长人人知晓。从1992年创办“中学生谈心电话”起,陶老师热线接听了12万个电话。
63岁的陶老师现在是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头发全白了,还常常把“悲催”、“纠结”挂在嘴边上,学生们叫他“恒恒”、“老顽童”。他说,自己都不学会网络用语,怎么和他们沟通?他注册了微信,亲身体验做“拇指族”,才知道他们为什么面对面坐着,却都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
陶老师却说,自己从未真的理解过孩子们。“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我们永远走不进去。只有把自己当成客人,保有一份好奇心,你才能接近他们。”
他走近孩子的秘诀,就是不拿主流社会的、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他还劝父母,要和孩子站在一边,“家应该是听取孩子抱怨,给孩子抚慰和支持的地方。”
在他看来,所谓的“引导”和“教育”,最应该做的反而是给孩子们空间。但他也感叹,社会上规定了太多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的区域,不能接触的东西,“却没有告诉他们放学应该去哪儿,上网应该看什么。”
陶老师从未想到,21年前的那部电话会发展到如今的3000平方米工作站,有20个专职工作人员,100名志愿者。他反复问自己,怎么就做成这样了?后来得出结论,“还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恰巧大家在慢慢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他是老三届,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心理咨询师,但遇到有的个案,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求助者,有的孩子初中就立志要做厨师,做裁缝,不想读高中,但现实社会给这些走非主流道路的人机会太少了,孩子能承受得了吗?
他深知,自己只是一个促进沟通的人,“要把位置摆正,并不是他们的事情到了我这里就解决了。”采访过他的记者都知道,陶老师从来不喜欢讲故事、举事例,每个向陶老师求助过的孩子,都和他共享着一份秘密。“我觉得不能消费来访者。”他如是说。
心里藏着许多秘密的陶老师每天写日记,和自己对话。“人渴望交往,就是因为本质上是孤独的。孤零零地来,孤零零地去,我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