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话题:这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
-
“青年话题”创刊至今已有8年。光阴荏苒,当一个版面同一种文字表达方式、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之时,回首它所走过的岁月,心中难免有感慨。
我不是“青年话题”的首任编辑,它的创刊者李方、马少华等,如今已经离开报社,话题的编辑,也已经换了好几拨。可能我们都有离开的一天,可我相信,话题将是大家共同珍藏于心的美好记忆。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青年话题”带动了“时评”这一新的评论写作方式的兴起与繁荣;它所秉承的“公民发言”的办刊理念,被受众和业界广泛认可。时至今日,这一原则依然是版面坚持的方向。“青年话题”的发刊词中写道:这“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一只张开听您说话的耳朵。无论是脱口而出,还是深思熟虑,我们欢迎不拘形式、不论长短的观点和意见”。关键是‘不同’。‘不同’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包含着思想解放和论争的正当秩序,包含着新闻媒介求新求异的运作规律,更重要的意义是:思想进步可能就孕育在‘不同’之中,而相同只能使我们停在原地。”
“人微言轻”和“人云亦云”,或许可以算做我们的一种文化传承。大家都希望社会向着民主、法治、平等发展,希望每个人的权利能得到保障,受到尊重,而一个公民社会的建立,要从“人人都有权利表达”开始。很多人会提及话题版刊发的一些文章,比如《国旗为谁而降》、《官逼民富》、《我们不能在近现代史上丧失发言权》、《请理性对待郎咸平》等,它们不是专家学者的权威意见,而是平民百姓的观点表达和真实声音。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立场和观点的机会,让每个公民都有发言的权利,这就是“青年话题”的力量所在。
这些年里,公众和我们一起见证和评论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申奥成功、SARS、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刘涌案、医疗改革、房价暴涨、反垄断、超女、重庆钉子户拆迁,等等,在每一次的新闻事件的背后,都有来自不同阶层,不同人的观点和声音。它们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立体的,由众多普通人的视角构成的看待社会发展的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个“小我”成为事件表达的主角。
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自由表达观点的愿望会受到某种限制。“青年话题”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倾听“不同”的声音。“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让人说话,让观点争论和碰撞,这就是交流的最大意义。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拥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不同”——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选择。不管说者的声音是大是小,是强是弱,他们都平等独立。
有了对每个人权利的尊重,才会有社会最终的进步与民主。 (评论部主任 冯雪梅)
-
青年话题精华文章
-
- ·战胜还是遭遇自然灾害[01-05]
- ·精神通胀让头衔满天飞[01-05]
- ·“火拼”的晚会不只是烧钱[01-05]
- ·深圳保障房何以富人扎堆[01-05]
- ·离了检测器,就不知论文是否抄袭?[01-05]
- ·齐鲁银行事件带来的反思与警示[01-05]
- ·有些报读不明白[01-05]
- ·谁说“中国五年室内控烟承诺基本失败”[01-05]
- ·大学生的就业权利意识由谁启蒙[01-05]
- ·还利于民 央企责无旁贷[01-04]
- ·官员作家的权力伦理[01-04]
- ·呵护生命远重于保护现场[01-04]
- ·公权滥用,任何人都可能成受害者[01-04]
- ·向香港公屋准入制学习[01-04]
- ·删节经典删不出“世外桃源”[01-04]
- ·“地铁大跃进”的是与非[01-04]
- ·严审[01-04]
- ·那些告别却不会消失的身影[12-30]
- ·村主任护地被打残,耕地红线在哪里[12-30]
- ·为什么容不得“胶囊公寓”的悲悯[12-30]
- ·票房大跃进靠什么撑场子?[12-30]
- ·民意不要“被定制”[12-30]
- ·书记熊抱主持人不过小事一桩[12-30]
- ·选干部还是选“孝子”[12-30]
- ·被捐[12-30]
- ·围观的力量并非如此神奇[12-28]
- ·壹零年代:公民精神“Beta版”觉醒[12-28]
- ·二姨夫猜想的警示[12-28]
- ·填平信息鸿沟 网络尚需持续给力[12-28]
- ·矿难检讨会为何让人提不起精神[12-28]
- ·从源头上减少交通出行需求[12-28]
- ·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值得关注[12-28]
- ·大道小道之间的暗道消息[12-28]
- ·个性[12-28]
- ·投票的公民越多,网络愤青越少[12-24]
- ·提高养老金更要改变多轨制[12-24]
- ·不玩“拼爹游戏”拼自己[12-24]
- ·无意中,沦为宜春的“网络水军”[12-24]
- ·“禁止组织未成年人救火”中的法律温情[12-24]
- ·面子问题[12-24]
- ·公民能不能围观城管执法[12-24]
- ·生谣[12-24]
- ·民主是治疗干部冷漠症的良方[12-23]
- ·被金钱绑架的中国[12-23]
- ·看看别人对“疑似涉腐”如何惩戒[12-23]
- ·业主权利回归 法律不能不给力[12-23]
- ·法制记者一激动,法院立马也慌神[12-23]
- ·你从世界儿童的快乐中看到了什么[12-23]
- ·醉驾入罪,公务员也不例外[12-23]
- ·抢[12-23]
- ·再重要的课程都比不上规则意识[12-22]
- ·退休官员配车用来做什么[12-22]
- ·老人冻死福利院让我们为晚景唏嘘[12-22]
- ·iPhone利润链中的“中美贸易失衡”[12-22]
- ·医生最怕哪一种“医药代表”[12-22]
- ·警示标志放150米外 科学但不可行[12-22]
- ·文凭归文凭,工资归工资[12-22]
- ·经适房申购中的公职人员魅影[12-22]
- ·控[12-22]
- ·民生在富裕的城市里“被富裕”[12-21]
- ·法律是让人活 不是让人死[12-21]
- ·顶风建别墅应给国土“约谈”提个醒[12-21]
- ·“宴收”在一片抱怨声中挺进[12-21]
- ·看到这类消息模式,请警惕假新闻[12-21]
- ·中国男性为何呈现“阴柔之气”[12-21]
- ·涨租[12-21]
- ·“妇联划定剩男剩女标准”的假新闻如何传播[12-17]
- ·“政治正确”让教材编写者变得傲慢[12-17]
- ·民众在分摊药剂科主任的腐败成本[12-17]
- ·冷漠不该是获救者的表情[12-17]
- ·知道云南白药成分又有啥用[12-17]
- ·上调个税起征点为什么这么难[12-17]
- ·利益补偿能否成为拆迁“减压阀”[12-17]
- ·法官要学会面对公众和媒体[12-17]
- ·婚房[12-17]
- ·媒体和发改委的分歧是怎样造成的[12-16]
- ·过度热炒“蚁族”无助年轻人发展[12-16]
- ·警察搜救驴友纵有牺牲也天经地义[12-16]
- ·谢幕的“日记门”能否以儆效尤[12-16]
- ·破解平遥困局不能总想着居民外迁[12-16]
- ·办大学不是做一锤子买卖[12-16]
- ·火锅里飘荡着“无人管”的辛辣[12-16]
- ·车船税改革为“征求社会意见”树标杆[12-16]
- ·又到年终[12-16]
- ·有一种涨价叫“满足身份需求”[12-15]
- ·先整治公车再治理拥堵[12-15]
- ·没有“德障”者,哪来智障包身工[12-15]
- ·“假摔”的公共信息让谁信[12-15]
- ·抑制物价上涨能否控制通胀[12-15]
- ·警察“只为领导服务”不过是句大实话[12-15]
- ·政治生活越透明权力越阳光[12-15]
- ·NGO注册难的现状还要延续多久[12-15]
- ·戏法[12-15]
- ·官员倒卖“房票”违纪还是违法[12-14]
- ·什么样的天使守护着没有腐败的传统[12-14]
- ·早听话的企业会不会“有饭吃”[12-14]
- ·城市绿化,不需天价[12-14]
- ·要知制度好不好 看看腐败难不难[12-14]
- ·楼市泡沫,撇清比认可更简单[12-14]
- ·有一种公关策略叫“专家建议试探民意”[12-14]